正当全球各地天主教会为 2023-2024 年的世界主教会议加紧准备,香港教会也不落人后。天主教研究中心于 3 月 4 日举行了共议同行座谈会,邀请了三位讲者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是次会议的重要性。首先,道明会士白自强神父以〈从圣三的使命看共议的教会〉带出会议的神学概念,指出这次会议“同道偕行 2021-2023──以共融、参与、使命来体现共议性的教会”议题新颖,时间也是历届最长,但由于文字的表达及议题的深度,令人困惑难明。白神父以会议《准备文件》解释,这是一个关乎“教会生活和使命决定性的主题”,对它的反省决定了我们能否发现“天主对教会在第三个千年的期望”。
他认为,要正确了解教会的使命,必须正确地理解圣三的使命,包括其可见及不可见的使命。在教宗方济各看来,共议的教会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会权柄的正确认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权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基督的爱内,在彼此的服务与持守中,成为一个更加“密切相连的教会”。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前提:一,要持守圣经和教会圣传一贯的教导;二,确保自己有好的意图并且是生活在恩宠中的。这样的教会才是“共议的教会”,成为 21 世纪一个先知性的标记。
紧接白神父的神学论述,董泽龙神父以灵修角度来切入主题──〈共议同行的灵修〉,介绍洞悉圣神旨意的方法。同属耶稣会的董神父自然较为明暸教宗方济各对会议的想法;他指出,共议同行是时代的征兆及方式,为了更光荣天主,带来作为教会某种根本性的更新。会议的主角不是任何与会代表而是圣神,要分辨的不是人的意愿而是圣神的旨意。所以灵修对话才是分辨和共议过程的重点,而对话中的聆听需要开放和热诚、不论断和惯性的意识操作,可借助依纳爵的祈祷和分辨方式进行。但共议同行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及操练,需要耐心及恒心,并且愿意在心态及灵修操作上调整,学习新的语境,故此有其挑战性。
从对神学的理解到灵修的方法,最后来到〈共议同行的实践〉,由香港教区咨询专责小组成员郑小慧从个人、教区及亚洲层面分享其经验。她指出这次主教会议是一个持续的进程,整个旅程的真正规划者是基督,每位信友都受邀作出回应和采取行动。她又说,教会能遍地开花是同行的成果,但今天因应时代,需要新的焦点、方向和力度。在教区层面,专责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是一个小型的共议同行实验室。专责小组为唤起教友对同行的意识,展开了连串活动,到堂区和学校作十多次的简介会。
是次全港性的教会咨询收到一千多份回复,最后向亚洲主教团协会秘书处提交了十二页报告。收集各地教会的回应后,主教会议秘书处发还“大洲阶段工作文件”,再由亚洲主教团协会汇集各地成员,编写成“亚洲大洲会议”的“工作草稿”,目的是借着亚洲不同教会代表的参与,共同辨别圣神对亚洲教会的声音。重温讲座可按结连。
原文出处: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