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上午11时,耶稣会中华省于辅仁圣博敏神学院圣堂举行感恩圣祭,庆祝终身修士官枝顺入会50周年金庆。感恩圣祭由中华省省会长董泽龙神父主礼,省佐墨朗神父和神学院会院院长詹德隆神父襄礼。前来参礼庆贺的会士和亲友约有100人,其中包括20几位共祭的司铎、协助礼仪服务和布置的修士修女们,以及官修士来自台北、高雄和嘉义的亲友。
在弥撒讲道中,省会长董神父特别分享官修士在回应圣召的过程中让他深感共鸣的几个感人事蹟。首先,官修士的圣召始于一位幼稚园老师口头的邀请,促使他开始分辨修士的圣召。董神父表示,有的时候某个人“不经意的话”会带来推动力,会影响人的一辈子。他进而邀请在场的基督徒和修道人做出思考:相对于日常生活中说太多的“闲话”,我们是否会说出“简单、直接、有建设性、有想像力、有创造性的话,对别人造成一辈子的影响,成为别人的恩人”?
其次,官修士的家人一开始反对他修道,但后来天主借由官修士父亲的病苦与教会医院的帮助,使情况有了改变。董神父问道: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和身边的人的不同意,我们是否让天主和让教会工作,去改变现况,并保有内在的平稳,配合天主的可能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再来是官修士的眼疾,虽然眼疾为他带来不方便,但是他把它视为天主给的小小十字架,“因为人不能只是向天主求恩典,而不愿意接受十字架”,因为“这是与主耶稣一起受一点苦”,这样心中反而充满喜乐。省会长表示,官修士的这个经验同样可以为我们带来启发,去接纳和面对生命中不理想的情况。
随后,董神父配合当天选读的福音,提到修士圣召所呈现的“谦逊”面貌(路十四1, 7-11),并重申和强调“耶稣会不能没有修士的圣召”。他引用官修士早前接受访问时所说的话,修士就像是“球队中的后卫,军队中的后勤”,但耶稣会却非常需要这些没没无闻的“幕后的工作者”。这让董神父想到自己在接受雅鲁培月(Arrupe Month)培育时,一位美籍耶稣会神父 Fr. James Gill S.J. 带着批判性的口吻所描绘的耶稣会士图像。
这位美籍耶稣会神父表示,耶稣会士就像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者,演出谢幕时会因为获得观众的掌声而感到开心,但是他也留意到少数观众不拍手,于是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回到生活中也会因为有一些人没有鼓掌而感到闷闷不乐。董神父表示,这些因为工作上的要求、担心表现、需要他人赞赏的耶稣会士可以向修士们学习,因为他们如同“定海神针”,只需要开心地做平凡简单的事就好,别人“拍不拍手”并不是那么重要。
董神父以李白的一首诗《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为讲道做总结,勉励大家活出李白在这首诗里头所带出的“人生境界”。他表示,如同这首唐诗所传达的意境,生命的“过程中会有繁杂的声音,像是不同人的意见或是他人的不高兴,但是只要带着内在的一份轻快,没有包袱地向前迈进,很快地就会抵达人生的目的地。”
弥撒结束后,官修士也发表了入会50周年的感言。他特别感谢天主的召叫和修会的栽培,感谢两位初学导师单国玺枢机主教和朱恩荣神父,以及第三年的神师翁德昭神父(Rosaire Gagnon, S.J.)。最后,修士也向许多在不同服务单位所认识的修女、姊妹弟兄表达谢意,感谢他们一路以来所给予的协助,并祈求大家的支持,继续为他祈祷。
当天的庆典在圣博敏神学院会院餐厅的餐会,以及众人祝贺官修士的欢乐歌声中画上美丽的句点。
官修士的家人前来参礼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