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行乞和传道,1535年
怪乞丐
依纳爵郑重给我们留下他回罗耀拉的记录,完全没提他在阿兹柏提亚引起的哄动。“就这样,他去了收容所,稍后,在一个适当的时间,到附近行乞。在收容所,他开始跟那许多来探望他的人讲论天主的道理,仰赖天主的恩宠,效果很好。他一到收容所,便决定每天给孩子们讲教理,他的哥哥彻底反对,说没有人会来听他讲道。他回答说,只要有一个就够了。当他开始讲授之后,许多人风雨不改地来听他,包括他哥哥在内”。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当然是真的,但都只是撮要。
六十年后,在筹备宣布依纳爵列真福品的过程中,人们仍可听到依纳爵的步履在家乡响起。不少证人曾经见过兼听过他说话,当中很多是当年十至十五岁的孩子。他们充满好奇、团团围着这个成年人总在谈论的怪乞丐。当我们将这些零碎的民间回忆汇集,便能重组依纳爵人生的这一页,甚至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当时是收容所的雇佣,说依纳爵到埗的时间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五点钟。她补充说,有一天她发现依纳爵的苦衣和补赎用的腰间锁链。又有人说,他的家人从罗耀拉带来一张牀放在收容所,但依纳爵拒绝使用。家人认为,罗耀拉家族的人不宜在收容所与乞丐同住,且在抵埗的第一天,便挨户行乞,更有失体面。他的外貌仍鲜明地活在见证人的记忆里,他穿着褴褛的深啡色哔叽布衣衫,凉鞋是用粗麻布做的,有时他会把鞋挂在腰带上。
依纳爵在一五三五年四月初到埗,翌日开始行乞。由于他的身分,他得到很多布施,有人甚至开始给收容所送礼物。依纳爵把收到的全部送给与他同桌吃饭的穷人。一位老人家描述:
依纳爵为自己的行为,向哥哥道歉。
但他告诉哥哥,他来阿兹柏提亚不是向罗耀拉家族要什么,
也不是要住在官邸,
而是要播种天主的圣言。
他的主要活动,除了乞讨,就是宣讲天主的圣言。
传道员
收容所的圣堂是依纳爵惯常与人聚会的地方,不久,圣堂就显得太小,不敷使用。他只好在户外讲道。人们蜂拥而来,甚至有人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爬上树,收容所周围的草和灌木,都被群众踩枯了。有些日子依纳爵是在堂区的圣堂宣讲,并在那里公开告明,说自己年少时偷过水果,连累无辜者受重罚。每个证人都记得他讲解天主十诫时的热忱,及尽管他音色尖细,站在很远的人都能听到他语带的感染力和震慑力。有见证人回忆说,有时依纳爵会用些陌生词汇,身为孩子的他们,只能听懂一部分。有个见证人记得自己的母亲谈及“灵魂的三司:记忆、明悟、意志”。另一位见证人永远不会忘记依纳爵怎样强调天主十诫中的第二诫和第六诫。他谴责姘居,因为这会摧毁婚姻;他帮助夫妻破镜重圆,会写信给远走的丈夫召他回来;也会帮助化解父母子女之间的怨怼。
改变生命
依纳爵讲道的效益,很快就能从人们的道德生活中,找到印证。亵渎天主的话减少了,人们放弃玩扑克牌和赌博,许多沉沦于罪恶中的人悔改了。其中一个特别重要,证明他的影响力的例子,是三名妓女的皈依。她们的名字在六十年后,人们仍清楚记得。一位表亲,记得其中最有名的妓女,亲口说:
“依纳爵的话敞开了我的心。
我一直在侍奉庸俗的世界,
现在我想侍奉天主”。
其中两人皈依后去罗马朝圣,一人死在途中;第三人因年长,不敢朝圣,做了隐修女。有证人断言:“他想给每一个人做的,他都做到了”。看来,是在赞美他有劝化人的能力。
依纳爵最常作,且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最卑微的:给儿童讲要理。有位见证人说,能跟依纳爵学要理,是她毕生的福气。他教小孩子祈祷,唤醒他们的宗教情操,并讲解天主的诫命。他也教成年人,他的学生通常都很有礼,可是有一位学生长得很丑,面部有些缺陷,人们常讥笑他,令依纳爵非常难受,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人是他奶妈的儿子;他继承父业,是个铁匠。依纳爵在众人前称赞他,预言他会是个伟大人物。也许这话给这名学生摆脱了别人的讥笑,讥笑会妨碍人成为他们希望自己要成为的人。无论如何,成为神父的渴望在这铁匠心中扎了根,后来他成了一位杰出的听告解司铎。
我们实在不能预知一句亲切的、恰到好处的话能产生的结果。
反省:
依纳爵不是向罗耀拉家族要什么,也不是要住在官邸,而是要播种天主的圣言。
你可以回想一下,别人以一种亲切体谅的方式,向你说话所产生的结果吗?
(待续)
《踽踽独行:依纳爵.罗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订购资讯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