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具有顶配学历的超级学霸,
纽约大学电机工程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金融工程)硕士、普渡大学博士,
同时他也是国际知名技术协会的科学家;他是被授予Magoon优秀教学奖及国家工程院CASEE新教师奖的美国大学教授,
同时他也是硅谷物联网行业的创业明星;具有如此“闪闪发光”履历的他,
却是学生眼中最平易近人,最会和大家聊占星术的占星达人。
他也是同事眼中最爱吃港式点心,爱女儿爱打羽毛球的好脾气老板。他就是北京中国学中心(TBC)的现任执行总监Simon,掌管TBC教学以及行政等大大小小的事。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Simon辗转香港、美国、北京多地,历经多重职业身份的转换。
在2017年,他决定离开美国硅谷,加入TBC,来到中国继续深耕教育领域。工程学博士毕业后,
为何从事教育行业?
在中国教书有何挑战?
如何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优秀?
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Simon的内心,听他聊聊他过去的经历。
古嘉文 Simon Koo • 北京中国学中心(TBC)执行总监 • 普渡大学电机及电脑工程学博士 •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美国电脑协会(ACM)高级会员、英国电脑协会(BCS)会士 • 曾任教于圣地牙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和圣克拉拉大学 • 硅谷物联网企业Ananse的创办者和CEO
(以下为Simon第一人称自述)
#01不断尝鲜及试错,仍不忘教育初心

教育行业在我心中一直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大一的迎新活动我就跟辅导员说过想要当教授,虽然当时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但一直以来我都有这个愿望。因为当教授必须是博士,所以后来我就去读研、读博。我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师,我从小在教师的生活圈里长大,这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
其实中间我也有很多其它的经历,读博之后在美国当教授,也在华尔街投行、科技公司都工作过,中间换了很多跑道,也在硅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也属于斜杠的一种吧。
这些经历,都为我现在投入教育行业打下了基础,
不同的经历培养了我不同的能力,帮助我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反思,这到底是不是我想做的。所以当我的公司发展得比较好、到了可以被收购的阶段,我就开始思考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刚好那时候收到了TBC的邀请。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鲜的挑战,
我从小生活的香港,和内地的环境非常不一样,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就应邀前来了。

其实,我的中学经历深刻影响了我对于教育的理解,这些经历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的发酵之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我在香港的时候,我有一位来自爱尔兰的老师Fr. Naylor,他是位生物和生态学专家,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环保精神。他从来不会说教,他有极强的感染力,每次都会身体力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记得那时候他带我们出去游学,每一次都让我们列队向公共汽车司机表达感谢,有一半的学生都觉得他是神经病,但是现在再想这个事情,他真的是在通过行动来教我们对人的尊重。
待他临终之时,他的遗愿也是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了香港大学医学院。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他的学生和教育事业。Fr. Naylor的精神和教育方式,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我和我的校友都觉得遇到这个老师真的很幸运。
所以我想说,教育不仅是传授学问与解答题目,
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行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传承前人经验是更重要的,
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教更多人钓鱼,同时让生态更好、出现更多的鱼。
这就是商品化的教育和理念化的教育的不同。

比如牛顿,他说他自己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
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
累积前人的经验,来影响下一代的学生。
这对国家文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孩子对我从事教育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孩子的出生,
让我重新回到初级教育者的视角去审视教育,
重新审视一些看似很基本的内容。
就比如所谓的competency(能力),其实是需要一点点培养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对于她的培养和教育必须要想得更多,这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礼貌的培养。因为礼貌跟沟通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一开口就冒犯到了别人,接下来的事情是不可能做下去的。其次就是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包括喜欢看书、对于世界万物抱有疑问、知道怎么问问题等,这些都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
更宽泛来讲,很多商业机构和大学的研究报告中都提到的核心能力,比如创造力、资料处理能力、逆商等等,这些能力当然也很重要。但其实当我们回归最基本的能力时,就会发现,
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特质。
#02在中国教书,不是执著于教课本里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么学习

来到中国之后,通过跟一些中国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其实很优秀,学习能力都非常强。他们跟我在美国遇到的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
中国的学生比较被动,他们总是希望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一步到位的答案,
但这个习惯从学术的角度和对学者的培养来讲,其实不太有利。
反过来说,根据我在美国的经验,确实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很干扰人,但是他们通过这种不一定规范、但可以把思维打开的过程,来获得新的概念和新的想法,甚至能做到许多自己原本都不知道能够做到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中国跟美国的教育和学生没有谁比谁更优秀一说,但是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补齐自己的短板,肯定是有利无害的。
我觉得老师一定要抱有开放的心态。
如果老师本身就只是照本宣科的话,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课堂会变得非常枯燥,像走流程一样可有可无。

所以首先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上多花一些心思,去提高学生课程的兴趣,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只有当你对某个事情产生兴趣,你才会有进一步探索它的动力,有了动力以后,你就会开始问问题,就会开始想“what else”or “what if”,这样的学习模式再配上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国学生还是非常有潜力去做得更好的。

我对于自己的要求就是,
我并不执著于教学生课本里的东西,
我更希望能够教会他们怎样学习。用英语来讲就是:
“they need to learn how to learn”,要学习怎么样去学习。
因为课本里面的东西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虽然了解过去是进行下一步的基础,但如果你只停留在被动吸收阶段,就算你以高分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在事业上遇到新的挑战的时候,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无法转变的话,还是没有用的。
所以好的教育于我来讲就是
培养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能够做到这一点,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不管你学的是哪一门学科,
往后的道路都会好走很多。
#03人生就是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多个自己热爱的事情是平衡工作生活的秘诀
Simon在硅谷进行创业公司的路演 科研、教学、管理、创业以及占星,
它们对我来讲都有一个共同点,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就是自我提升。
从事教研工作,一方面使我对于学术、知识层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教会我怎样将自己的知识用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去交流。
而管理是人际关系的平衡。创业要面对的问题确实很多,不仅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还是一个保持自己的初心和热情的过程,因为创业说实话真的很辛苦,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磨练。
讲到占星,从中我学到的是同理心。因为看不同人的星盘,你会发觉到其实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同的人,有很多天差地别的想法。甚至可能有一些想法和观念,会让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子?
但其实就是这样,
人就是有很多不同的建构,就是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怎样去拥抱这些“不一样”,
怎样在多元里面找到一个平衡,
对我来讲也是自我提升的一部分。
因此对我来讲,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我很确定自己是一个持续学习者,
有时我也会跟朋友谈到退休之后要做什么,我答案还是挺肯定的,那就是我大概不会退休,就算年纪大了,我还是会去慢慢地学习新的东西,即使我每天只能写一两段的文字,我还是希望能慢慢的去写书。如果那个时候还有大学愿意让我去讲课,我可能会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半个小时的课,虽然慢,但是我还是希望可以持续学习和工作。
现在很多人讲:
“工作生活平衡”,关于这一点,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兴趣,
而且不是培养一个兴趣,应该是几个兴趣。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有兴趣,特别是有一些你很热爱的事情时,不管多么忙,你都会去想方设法找时间去做。
比如说我就很热爱看书,就算工作再怎么忙,我也会抽时间去看书。如果你很喜欢锻炼,那么同理,不管怎么样你都会挤出锻炼的时间。
所以说,只要找到自己非常热爱的、不同方面的几个兴趣,不管工作怎么忙,不管你背负著怎样的责任,你还是会找办法去做这些你热爱的事情。
这样子平衡就会自己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找平衡。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可能有些被动,但是也很有效。
下一期,Simon继续和你聊聊:
TBC在他心目中有多与众不同?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北京中国学中心(The Beijing Center)成立于1998年,是安东神父 (Ron Anton, S.J.) 于1998年成立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及研究中心,志在通过文化教育与学术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