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明德 翻译∣沈秀臻
长久以来,对西方人来说,利玛窦(Matteo Ricci)的名声比徐光启响亮:西方人士易于知晓同样来自西方世界利玛窦的旅程与历险,却鲜少听闻来自中国世界徐光启的人物与经历,后者是意大利兼具传教士身分与博学者隽誉利玛窦的挚友。然而,近二十年来,西方汉学家重新发现十六世纪末及十七世纪初掀起波澜壮阔智识运动中的一位重要行动者──徐光启:在那个年代的历史洪流中,士者多次透过新的眼光重新诠释中国的儒学传统,并开创综论,企图迎接该年代的挑战。
徐光启与利玛窦两人皆如百科全书般知识广博,对万事万物皆感到无比好奇:科学、科技、形上学、神学、治国之术、人道文化……
两个人都试图探凿人类本性的深度,以及蕴藏在人类心中的奥祕。他们同样因为冀望帮助邻人而处处忧心,并设想树立更为正义及理性的秩序。他们信任人类的理性,并且认为现代科学赋予人类新的工具。就今日的眼光来看,他们抱持乐观主义的理念似乎带着些许天真,但其中寓含雄浑的价值:相信对方;透过与异于己身的邻人缔结的友谊,对于异于己身的文化资源抱持研究兴趣;不时进行“翻译”的工程,使得对方的资源转为自身文明遗产的一部分……这样的行动计画值得我们投注一辈子的生命。
徐光启投身交流的冒险之旅,他是一位敢于知识冒险的勇者、一位具有高尚性格的智者、一位慷慨无边的仁者。徐光启与利玛窦及其他外国传教士的相遇,使得他全然转化,他改变自身的宗教信仰与世界观。但同时,他深刻探索自身的文化遗产,同时给予新的解读,如此重新认识与领悟构筑新的光芒,使得他愈发觉得自身文化遗产的优美。
今日,文化交流的条件迥然不同:徐光启与利玛窦居处的年代可谓是交流甚为“稀有”的时代,人们对于他方文明的种种事物毫无所悉。今日我们居处在一个信息过于“饱和”的年代,我们自以为知晓他方的社会与文化,走捷径者在所多有,而误会也层出不穷。在这两种情状中,徐光启与利玛窦两人的交流赐予我们珍贵的一课:人与人之间或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相遇存在着风险。它撼动我个人自以为是的信念,动摇我个人的认同,它逼迫我必须付出与接纳,它使得我重新做出定位,迈向新的路径。但是唯有这样的交流才能为自身的文化增添新颖而丰盛的面貌。闭关自守的文化会迈向死亡。文化需要活水恒久地灌溉。
因此,庆贺徐光启450周年诞辰不应仅限于中国社会,它应该值得普世同欢。西方人士发现徐光启兼具人文主义者与博学者的关怀,他懂得如何从两种不同思想传统中推出深刻连贯的综论。西方人士从徐光启身上得知伟大的爱国主义与开放态度、慷慨精神齐步同行。简言之,西方人士必须承认从徐光启身上看见了一个典范,因为他,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全然展开,在这样的世界中经由平等、互信与互重,人们齐声赞叹共享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与科学资源。
本文亦见于《人籁论辨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