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结构有助团体交谈的进行,而灵修交谈的艺术则是如何作分享和聆听。不少参加过灵修交谈的朋友发现原来自己并不熟习如何有意识地分享、专注的聆听和默观内心的动力。以下是一些心得:
1. 有意识的分享
何谓有意识的分享?相对于说话时只陶醉于个人的独白:滔滔不绝、巨细无遗、说不出重点、含糊不清、令人摸不著头脑等,有意识的分享是指分享时与听者有一份联系,让他人听得明白个人想表达的重点。分享的内容越能在具体细节、理性分析和情感三者中取得平衡,则越能让人听得明白。
灵修交谈的分享着重“什么碰触我内心深处?”,因此,带着尊重地分享个人内心真实的感受是重要的,尤其在一些有张力的时刻。维持尊重的氛围,让成员感受到被接纳和有自由等能有助坦诚开放的分享。
2. 专注的聆听
很多人都明白专注的聆听包括全神贯注和临在地聆听。其实,专注的聆听是尊重分享者是其个人经验的专家,而灵修交谈亦不是教导、说教、提供意见的场合。不少朋友在操练灵修交谈时,发现只要自己整个心神都全然临在,不但能听清楚彼此分享的内容,甚至能听到对方的情感。
3. 默观动力
默观动力可以说是灵修交谈的核心所在,不论在个人祈祷默想、分享、聆听、反思,焦点都是放在个人和团体的动力。正如上文所述,在祈祷默想和分享时,留意主题带出内心所呈现的思绪、情感、灵感、渴望等,而在聆听他人的分享时,亦默观自己在聆听时在什么地方感到被碰触,例如被启发、被吸引、被牵动、被刺激等。
例如,在某次灵修交谈中,一位组员在聆听另一位组员分享后很想发问,当他将注意力由向外(向对方提问)转到向内(留意自己内心动力)时,他开始默观自己想发问背后是什么动力,并发现自己对那位组员的分享感到很羡慕,对方的经验正是自己内心的渴望,接下来为他更有意义的是把自己内心的渴望带到祈祷中与主分享。除了个人动力外,也可以默观整个团体在灵修交谈期间,神慰或神枯的动力。
结语
虽然灵修交谈本身有一定的技巧需要操练,但与其说它是一项用以达致某些目标的具体操作,不如说它是一门领导的艺术。它不单是用作团体分辨的一个重要工具,其本身更是一个彼此同行的过程。真正带来生命力的交谈需要建基于某些前题如心灵的状态和特质上,与此同时,灵修交谈亦能培养这些心灵状态和特质。
文/ 罗家慧女士 Ms. Sally Law
香港思维静院培育主任,提供灵修陪伴,带领避静和工作坊,并培育灵修陪伴者。
在香港接受教育,获取社会科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心理学硕士(Master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澳洲依纳爵灵修指导证书(The Arrupe® Program)及澳洲灵修指导硕士(University of Divinity, Jesuit College of Spirituality)。
亦曾修毕家庭重塑导师课程(初阶)、生命自觉课程(第四阶)及MBTI®执行师证书。
工作经验包括:个人辅导、培育及带领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