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灵修交谈需要建立在一些必要的前题之上,这些前题也是作为领导必须具备的内在状态。若没有这些内在状态,即使有很好的领导技巧或语言艺术,也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1. 以天主为中心

不少研究都列出一些领导特质,例如有弹性、有创造力、不舍本逐末、以人为本等等。其实这些特质不是单凭个人能力,不断自我要求和锻练便能成就。个人自我提醒,如“我应该有弹性不执著”等,无疑能有一定帮助,但终究会面临个人能力的限度。反而,这些特质是“以天主为中心”所带来的果实。“以天主为中心”让人有一视野:意识到这位超越者对生命的掌权和祂当下的临在,因着这份视野让人能够有一份放下执著的自由。基督徒的使徒工作都是源于为天主工作,侍奉主;但人性的侷限往往让人在不自觉中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天主的事业”变为“我的事业”,或执著于“我的方法”、“我所认为”、“我的观点”……等。

特别是领导者,若然内心有一份对自我的执著,很难保持一份真正的开放和接纳进入交谈。“以天主为中心”正是邀请人对天主的带领抱有一份纯然的开放,甚至可能超越个人已知的领域。在这种内在状态,我们才能真正尊重在交谈中的彼此。

2. 关系

耶稣会士 Howard Gray 指出,好的耶稣会管治是一种关系的管治,即锐意建立会士之间关系的领导。注2放在领导这个课题,灵修交谈中的彼此是什么关系呢?是长上/上级与属下的关系?抑或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依纳爵与初期耶稣会士称彼此为“同伴”,是“主内的朋友”。若然使徒工作是天主的工作,那么在这工作上与自己同行的,便是上主所恩赐的同伴。然而“友谊”这份恩赐郤是需要时间与过程去培育出来的。Howard Gray 描述,友谊是建基于在主内的彼此互信和亲密,一份彼此的意愿:被对方所认识,也接纳这位会士兄弟的自我通传。这份互信是源
于对天主的信任,相信天主在工作,让双方都有所启发,接纳对方。注3

这份对天主的信任,才能让人超越个人的好恶,真诚地接纳和欣赏另一位作为朋友和同伴。否则,“朋友”、“同伴”只是一些说来动听的语言技巧,这非但不能成为一位真诚的领导,甚至惹人反感。相反,另一个极端则是只着重一份情或害怕破坏关系,而轻忽作为上级应有的角色和责任。关系的领导需要的是一份平衡,以仁慈和爱来肩负作为上级的角色和责任。管理的角色和岗位中,难免需要作出纠正错误、挑战,甚至辞退不合适者等责任。在执行此等工作时,指正不恰当的行为而爱对方整个人,是耶稣会领导对人关爱的精髓。

3. 视对方为“人”

人本身是奥秘,视对方为人意含尊重对方的奥秘,是超越一己所能完全明白和理解,这可说是知易行难。现实生活中,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加诸对方身上,要求对方满足自己心中的准绳。在领导关系中,把下属视作达标的工具亦是屡见不鲜的,某下属能干便被赏识,把人的价值只限于其功能取向。此外,当对方不是与自己想法配合,甚或总是持相反意见,则视对方为阻碍自己前进的敌人。这些都是对人欠缺一份尊重的表现。

在尊重对方是奥秘的前题下,领导的角色是带出每个人内在的美善,让人可以活出自我并发挥其天赋的恩宠。这份尊重背后所蕴含的,是对天主全然的信赖,默观天主在每个人身上的工作,并与主配合。耶稣会领导所强调的权力下放和人才培育,背后正是这份对主的信任和对人的尊重。

4. 心灵自由

心灵自由是灵修交谈另一个很重要的前题。人感受到一份内在的自由,才可以作真诚的分享。让自己内心真实的部份呈现于人前往往叫人感到脆弱(vulnerable)。与世俗价值相反,脆弱并非弱者的表现或懦弱的行为,反而是一份自由、真实和勇气的表现。

要在团队中推行灵修交谈,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参与的人可以感受到自由和被接纳,都是领导需要考虑的前题。除了做什么,领导个人内在自由更是团队成员感受到的。一个能呈现个人自由,可以恰当地展现其真诚和脆弱面貎的领导,比空谈理念更教人有说服力。

上述前题不是一些“应当怎样做”(ought to),而是一些内在状态的呈现。那么,是要满全这些前题才可以开展灵修交谈吗?首先,这些前题皆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整个人生朝圣旅程的果实。其次,当人有意识的朝向这方向,灵修交谈反过来能培养心灵自由、对人的尊重、彼此关系和以天主为中心这些内在状态。这正是灵修交谈的奥妙之处。

 

注2.原文是”Good Jesuit government is interpersonal government: government that establishe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n of the Society.” 见 Howard Gray, “Contemporary Jesuits as Friends in the Lord” Review of Ignatian Spirituality 89 (1998), 45.

注3.同上。

 

罗家慧女士 Ms. Sally Law

香港思维静院培育主任,提供灵修陪伴,带领避静和工作坊,并培育灵修陪伴者。

在香港接受教育,获取社会科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心理学硕士(Master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澳洲依纳爵灵修指导证书(The Arrupe® Program)及澳洲灵修指导硕士(University of Divinity, Jesuit College of Spirituality)。

亦曾修毕家庭重塑导师课程(初阶)、生命自觉课程(第四阶)及MBTI®执行师证书。

工作经验包括:个人辅导、培育及带领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