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什么领导模式或风格,要带领人从一处到另一处,或从某一状态到另一状态,沟通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依纳爵式的领导在这方面提出灵修交谈,究竟灵修交谈有什么特式?它是如何进行的?

自 2016 年耶稣会第三十六届大会开始,灵修交谈在依纳爵群体中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瞬间广泛地在全球耶稣会士和机构中被认同和推广。第三十六届大会文献中指出在耶稣会士的团体生活中,彼此交往和分享的重要性:“这定位让团体成为一个充满真诚、喜乐、创意、包容和寻求天主旨意之处。因此,团体可作为一个分辨的地方。”

注1团体分辨的其中一个必要工具便是灵修交谈。

事实上,我们能在圣依纳爵和初期同伴的事蹟中看到灵修交谈的足迹。依纳爵经常在不同地方与人作深度的交谈,这已是灵修交谈的雏型;而初期同伴在 1539 年聚在一起考量他们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团体、服从一位长上等提问时,更看到他们的团体分辨。因此,灵修交谈是依纳爵传统的一个特式。

那么,什么是灵修交谈?它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谈话有什么不同?需要在什么前题下才可进行灵修交谈?灵修交谈有什么既定的程序和方式?本文尝试就这几方面作一阐释。

 

什么是灵修交谈?

乍看字面意思,可能会让人有一错觉:认为灵修交谈主要是谈及一些属灵的经验和信仰上的事情,或者灵修交谈只限于在灵修和避静期间与灵修陪伴者的交流。事实上,灵修交谈不限于灵修和信仰方面,从一个更广义层面去看,灵修交谈可以泛指具有生命力的交谈。耶稣会第三十六届大会的文件指出,灵修交谈包括主动和接纳的聆听,以及愿意分享内心深处被碰触之处。

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在某一个谈话或分享后,个人感到内心有一种动力,或一份喜悦、满足、备受安慰、充满生命力、回味无穷等;同样地,或许不少人也有相反的经验:某些谈话让人感到虚耗、无精打彩、困惑不安、无聊、烦厌等。不论从正面经验去细味什么是有生命力的交谈,或从反面经验去反省虚耗生命的交谈欠缺什么,都不难推论出什么是灵修交谈。

有生命力的交谈通常包含一些共通的元素:

  • 有深度的交流:某些谈话例如说笑、说三道四等,虽然很轻松愉快但较为肤浅,过后很快便忘掉;相反,有深度的交流不论感受上是喜悦抑或是个人不喜欢的感受,郤在彼此生命之中引起一份廻响。
  • 相互性:有生命力的交谈是相互性,即彼此都有参与、分享和聆听。单向性的交流纵然富有启发性,只适用于部份场合如教导、讲座等。相反,若然在两人或团体的关系中,常常只有某一方发言,其他只有听的份儿,无论领导多有启发性,也往往只带来生命的枯干。
  • 感到被尊重:尊重不一定代表同意对方的立场或意见,即使意见不同,也可以尊重对方之为对方。
  • 开放和真诚的分享:纵然所分享内容的不一定为对方所接纳,但单单是可以说出心底话的自由已能带来生命力。
  • 有启发性:相对于被教导,一些有启发性、让人有新发现,或感到开启了盲点的分享更能让人感到有生命力。

 

注1. 原文为”This disposition helps the community become a space of truth, joy, creativity,pardon, and of seeking the will of God. Thus, community can become a place of discernment.

 

罗家慧女士 Ms. Sally Law

香港思维静院培育主任,提供灵修陪伴,带领避静和工作坊,并培育灵修陪伴者。

在香港接受教育,获取社会科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心理学硕士(Master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澳洲依纳爵灵修指导证书(The Arrupe® Program)及澳洲灵修指导硕士(University of Divinity, Jesuit College of Spirituality)。

亦曾修毕家庭重塑导师课程(初阶)、生命自觉课程(第四阶)及MBTI®执行师证书。

工作经验包括:个人辅导、培育及带领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