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培神父在1965年5月22日,耶稣会卅一会届大会被选为总会长,1981年八月雅鲁培神父中风,1983年卅三届大会改选新任的总会长;雅鲁培神父出任耶稣会总会长长达十六年,对近期的耶稣会发展影响颇巨。
我们就三份中文方面的资料来探讨他的观点:《耶稣会士的灵修培育》、〈耶稣会总会长答客问──走向贫穷〉、《雅鲁培神父访问录》。
雅鲁培总会长一生经历过1932年耶稣会被逐出西班牙,在纽约为中美洲移民服务、在监狱探望死囚,在东京为贫民服务、照顾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伤患,被控告为间谍禁监在日本山口等等经验,所以他能够提出“对贫穷的‘暴露’”此一说法,贫穷的尝试是一种“更深的敏感”,“对穷人的痛苦和脆弱,还有他们的财富,应该有敏锐的认识”。
他认为“一个培育程序,除非包含一些直接的贫苦、不公平的经验,…不能视为完整的”,所以在耶稣会卅二届大会曾提到,与穷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为全体会士都是必要的,耶稣会士需优先选择穷人,这一关怀原则,深深影响耶稣会士的见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许多耶稣会士为当地人民活出基督的爱。
早在1967年圣诞节雅鲁培神父所写的《耶稣会士的灵修培育》一小手册中,他便反省说:“放眼今日世界,富贵贫穷,极权柔弱,安恬危急,无不向我们质询,是否我们的安贫乐道真诚而严肃”。
因此,耶稣会士的陶冶“需要长期而艰苦的训练”:
-
使徒的祈祷──一种以基督为中心,放眼宇宙的灵修神学,入世尽瘁,服务昆仲,普救众生。
-
责任感──成熟的性格,“所愿培成的人,是有魄力的人,能在世俗各种环境,各种诱惑及威胁中,屹立不摇,能日新又新,塑造一己,能不断进步的人”,而最好的培育是师法基督。
-
团体生活──包括坚持依纳爵的理想、团体生活的陶冶、重视圣体圣事、拥有爱、团体交谈。
-
在世界中的使徒地位─了解圣召与所应牺牲的一切。
雅鲁培神父说:“不殒命苦架,便无法获致生命”。这是承继使徒的生命与见证,也是基督徒生命的真谛-丧失生命的将获得生命。耶稣会对社会正义的坚持,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社会服务,也是十字架的社会正义;拉美解放神学深知此当中的奥妙,耶稣会士献身当中的不乏其人,不过雅鲁培总会长也提醒耶稣会士与马克思主义(者)有所区别,但是应该保持友好与交谈的关系。
作者/刘锦昌(辅大神学硕士,本院哲学、基督教神学讲师)
本文摘录自天主教耶稣会的《社会正义理论和实践》

编按/
伯铎.雅鲁培神父, Pedro Arrupe, (1907-1991), 西班牙籍耶稣会士,曾任耶稣会总会长。 雅鲁培神父出生于西班牙的 Basque 省 (第二位出生于Basque 省的总会长; 第一位是耶稣会会祖圣依纳爵) 。 1927年加入耶稣会,1936年于荷兰晋铎,晋铎后继续医科学业并获得医学伦理学位。1938年奉派至日本服务。1945年8月原子弹摧毁广岛时,雅鲁培神父正在广岛;他率领初学修士不遗余力地救助伤患,并把初学院改成一座临时医院。
1965年,被选为耶稣会第廿八任总会长。他是位能鼓舞和启发人的领袖,且因着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推动及影响,而被人们广泛地尊为耶稣会的“再创者”。
雅鲁培神父的一生中从未缺乏十字架的磨练,但这就是他与耶稣基督一同经历的过程,生命最后的患病期间,对他而言,反而是“一切”与耶稣基督合而为一的时刻。
雅鲁培神父精通数国语言,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是一位“愈显主荣”的忠仆’,并且丰富地活出“耶稣伙伴”的生命。
在1981年8月6日,雅鲁培神父路过泰国首都曼谷时讲了下面的几句话,一回到罗马机场,他脑溢血,因此他当时在泰国所讲的话,就成为他以总会长身份讲的最后几句话,而他的这些话正是耶稣会士的最佳写照。
我们耶稣会士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坏,也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么好。
不,我们是平凡的人;就是说,我们不是天才。
天才,耶稣会内是有的,不过很少。
好久以前,有人说过:耶稣会士的伟大在于按部就班把一批批平凡的人培育成有用之才。
你们之间是否有自以为天才的人?我想不至于!但是团结呢?那就是重要的事了。
我们灵修同一心愿:共同献身于基督。
依纳爵心目中,我们的优越不在智力层次。
固然智力层次要优越,但我们要优越在献身精神上。
--Fr.Arru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