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志荣神父

我们追踪保禄行程的第12天,6月25日,早餐后,由布尔萨的旅馆出发,乘一路载送我们的HIS(Highest International Standart)德国大旅游车,驰向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堡)。当初到达土耳其时,我们在此转乘国内航线飞往南部的Adana,先看附近的保禄出生地塔尔索,然后逐步往北参访,今天已到最后一站。

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

这座城里最值得看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与我们在尼西亚看过的大堂同名(Hagia Sophia)。大堂约有1500年的历史,前916年是教堂,接下来的481年是清真寺,今天是博物馆。教堂的第一期源自君斯坦丁大帝(一世312-337),当时的名称是Megali Ekklesia(大教堂),可惜毁于404年的一场大火。戴我多肖二世皇帝(Theodosius II 408-450)予以重建,而于415年启用。大堂采宫殿式(Basilica),大圆顶用木头,四壁用石头砌成。犹斯弟年皇帝一世(527-565)第5年(532),大殿在一次暴动中又被焚毁。同年犹斯弟年皇帝决定建造一座更大的圣殿来代替。

这第三座大殿的建造广采各种建材:厄弗所阿尔得米神庙的石柱,玛尔马拉海岛及非洲的多种大理石,及其他许多古城留下的各样石头。结果,新大殿的特色是尽量少用木头,而以多种石头代替。大殿于532年始建,537年完工,以其规模之大,用材之精,实在是极短的时间。很幸运的,这座大殿终于存留下来,我们拜访的就是537年完工的大殿,虽然许多装饰是后来慢慢加添的。传说犹斯弟年皇帝曾作一梦,梦见圣殿祝圣日,他深深感谢天主而激动地喊出:“撒落满呀!这座圣殿比你耶路撒冷的大殿还要伟大辉煌!”

大殿的主要结构是中间的大圆顶,高度55米,直径31×32米。圆顶的重量由东西两面较低的半圆高顶来支撑。至于南北两面则由加强的基础来负担,较晚大殿变为清真寺时,四角加建的高大宣礼塔(minaret),也有支持大圆顶重量的作用。当然,真正负起支撑整座大殿重量的,还要靠107根大石柱,地面一层40根,上面一层67根。其中8根斑岩大理石石柱(marble porphery columns)由厄弗所运来,是阿尔得米庙的遗物。另外8根深红色石柱(porphery crimson columns)则由埃及的一座神殿运来。柱角及地面舖的白色大理石是玛尔马拉海岛的出产。

大殿北面前廊有一斜坡,弯弯曲曲走上第四层楼,到达展览厅。左边靠北是皇帝厅,靠南是皇后厅,昔日宗教礼仪进行时,她由此观礼。我们上到这里,看半圆殿顶的彩色马赛客的圣母和耶稣像及下面的石柱都特别清楚。厅中展览的画面是君斯坦丁、犹斯弟年等皇帝向基督奉献他们所建造的圣殿。教会史中,前八届大公会议一半是在此召开的。此外尤其重要的,是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就是在此发生。可悲的是罗马派来的教宗代表和君士坦丁主教并未见面,而互相绝罚。这一局势直到1964年初,教宗保禄六世在耶路撒冷与君士坦丁宗主教阿特纳哥拉拥抱才改善。不久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取消了互相的绝罚。

 

小字典宗主教

宗主教(希腊语:Πατριάρχης;拉丁语:Patriarcha),东正教在中文传统上习惯翻译为牧首,是实施主教制度的基督教宗派的一种神职人员职称。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为家父(pater familias)对某个扩展家庭行使专制的权力的男人。该种由年长男性对家庭进行支配的体系被称为父权(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这是一个希腊文词汇,由πατήρ (pater,意为“父亲”)和ἄρχων (archon,意为领导leader,首领chief,统治者ruler,国王king,等等)

亚伯拉罕,以撒,以及雅各被提及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长(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译译法,或为“圣祖”),而他们生活的时期即被称为“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圣经的七十士译本中获得了其宗教上的含义[1]。

该词主要具有特殊的教会的多种含义。特别是,东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高于大总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东方亚述教会中最高等级的主教均称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办公地以及教会的征役(由一个或更多的教省组成,尽管在他自己的(总)教区之外他经常没有可实施之司法权)被称为“宗主教区”(patriarchate)。从历史上说,宗主教可能经常是一个充当行政长官(Ethnarch)的合理人选,后者可在一个信奉其他教义的国家或帝国内代表由其宗教团体所形成的社区(如在鄂图曼帝国内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等五个首要主教所领导的教会,又合称为“五大宗主教区”(Pentarchy;亦称为“五牧首联合治理教会”)。当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普世宗主教。现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一至数名宗主教/牧首,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亚历山大宗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