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内思高工校长 汤志龙
每个人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诠释不同,因为成长阶段、承受的工作与使命、面临的责任不同,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我个人的历程,对于生命的认知,随者年龄与所处的环境有几个转变:年少之时对生命的认知:“健康愉快、能生活、能生存,就是生命”;大学教育过程,感知生命意义已不单纯是生存了;高中教师生涯充分体会出: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陪伴,彼此的陪伴、共同的成长”;大学任教生涯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除了陪伴之外,尽职与尽责不可或缺”;回母校内思高工担任校长受耶稣会教育理念的感召,领悟到:“服务是人生的真谛”。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具价值,将耶稣会教育卓越人才的理念所提的四大元素4Cs (Conscience, Competence, Compassion, Commitment) 做为自我要求与努力的方向,就能舞动生命的乐章。

年少之时对生命的认知:“健康愉快、能生活、能生存,就是生命”
回忆我的初(国)中小学阶段,懵懵懂懂,虽然家庭穷困,生活清苦且简单,但对小时候仍有很美好的回忆,从来不知、也不会自问:生命的意义为何?也不懂何谓价值?老师的一句话、父母的叮咛,就是我们的方针。也从未思考所作所为有无意义、有无价值,因为只要渡过一天,就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高中阶段,家境仍未改善,接触的是技职教育,求学的目的在于毕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帮助家计、让家庭有好生活,让弟妹们能有接受好的教育的机会,对于生命的意义,也仍是希望能有个无虑的生活、能在职场上生存。
很庆幸,从内思高工毕业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毕业后短短的一年,即将内思所学的专长:机械制造与设计制图,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主管的赏识与鼓励,督促我继续升学。此期间,对于生命的意义仍是生活,对于生命的价值,仍是非常初浅“赚钱、存钱、花钱”。简而言之,未进入大学之前,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我而言,其实只是“健健康康、愉愉快快、能生活、能生存”。
大学教育过程,感知生命意义已不单纯是生存了;
高中教师生涯充分体会出: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陪伴,彼此的陪伴、共同的成长”
主管的鼓励让我鼓起勇气考上大学,四年的生活除了学业之外,开始加入社团活动,也在不知觉中将“寻找生命中的伴侣”融入生活中,但也只是一种生活的点缀,专业学习和就业准备仍是最重要的课题。也许是大学就读教育相关系所,除了机械专业领域知能的精进提升之外,课堂上教育理念的探讨触动了一种思维:未来投入教育工作担任老师,除了所学之机械专业理论技能之外,一位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何?不应该只是“健健康康、愉愉快快、能生活、能生存”而已,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应该如何?这个问题开始在脑海中浮现。
完成大学学业且顺利通过征选成为一位教师,投入教育生涯,转眼已过四十有二载,此期间从高职专任教师、导师、年级导师、组长等职务匆匆过了23年,这段生活几乎与高中生为伍,传授他们机械与模具的专业知能之外,陪伴着狂飙、叛逆期的青年们,对于生命的体验更为深远。与其说陪伴她/他们,不如说我个人的成长,尤其在服务高职的最后几年,适值个人的子女也与自己的导师班学生年纪相同,从我的学生了解我的子女;从陪伴过程中,学习如何陪伴,从中体会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陪伴,彼此的陪伴、共同的成长”。
大学任教生涯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除了陪伴之外,尽职与尽责不可或缺”

有幸在高职任教阶段,透过各项征选与考试等管道,得以两次半年以上的出国研习机会、两次部分时段进修,从学生提升为博士;从单纯的国内学习转换成国外多元的成长。也很庆幸能在教学生涯由高职转入大学任教,丰富了教育生涯。大学任教以培育师资以及企业机构管理为教学与研究之主轴,此期间,不但培育了许多大学部与研究所的老、中、青三代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学生们学成之后能应用所学、在工作岗位上尽职与尽责,当然当教授的自己也需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典范。很庆幸,许多学生,尤其是研究所指导的学生,她/他们在教职上都不辱使命,都是他们工作伙伴的表率。
此期间,同时也担任过许多主管职务,从专任副教授、正教授、组长、主任、所长、至教务长,时时刻刻都以“尽心尽力投入教育”为己任,也获得很多同仁们的认同。大学教师的职责除了教学外,另有研究与服务,尤其是服务的领域相当宽广,也是同仁最能展现成长的领域。在这领域中,从正式、非正式的沟通与人际互动,个人的反思中获得的回响:“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除了陪伴之外,尽职与尽责不可或缺”。
回母校担任校长受耶稣会教育理念的感召,领悟到:“服务是人生的真谛”
人生有许多机缘,也可视为天主的安排。个人的一生中,从贫困的家庭长大,再一步步的迈入不同的环境,渐渐地改善家庭经济与生活,其实最为感恩的阶段,就是在内思度过的高职三年,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不是天主教教友,却受到天主教耶稣会神父与修士们,从技术学习的过程给予工作态度的启发,技术的精进,不单是智力,更重要的是态度,尤其是服务他人的态度。
尚未受邀回学校服务前,对内思高工只有一种感受叫作:这是改变我一生的地方,尚未体会与感受到所谓“服务是人生的真谛”。为了带动师生、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内思的永续经营,以近四十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实践我博士班所学教育理论,规划与执行各项学校经营事务之外,将心力投入在寻找与再认识耶稣会创校的核心价值。从耶稣会倪永祥神父、桑朗度神父、洪国栋神父、雅让修士、荣雅那修士、狄若石修士、白云山修士,以及许多耶稣会派遣至内思实习或服务的神父修士们,在内思服务所留下的痕迹、所留下的感动,才真正领悟所谓“服务是人生的真谛”,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内思带给学生为人处世胜于专业

世界上共有827所耶稣会高中职校(2020年),每一所学校都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他人、与他人相处(men and women for others and with others)。看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在实践上,却可以“知易行难”形容之。这句话中隐藏着:学习、反思、分辨、陪伴、沟通、责任。
近七年来,身为耶稣会学校其中的一位校长,为了更深入了解耶稣会教育,为了传递耶稣会教育的理念并加以实践,有多次机会参与耶稣会亚太地区教育委员会规划办理的各项研习(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Jesuit Conference JCAP),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耶稣会教育核心价值,从耶稣会士精神与信念,包含:
愈显主荣(AMDG,Ad Maiorem Dei Gloriam)、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分辨(discernment)、省察(Examen)、反思(reflection)、…等。充分融入在办学,更让人敬佩之处在于:求更(Magis),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创新,不断的为世界各地接受耶稣会教育的青年,有更好的教育、更落实的服务、更高的理想、更深的关怀,尤其是对弱势者的关怀。
内思高工是耶稣会创办的学校,耶稣会教育在仅有少数比例为天主教教友的国家办学,要推广信仰确实不容易,要推广教育理念虽不会太困难,但如何用一般民众与在耶稣会学校就学学生了解信念以及核心价值:服务是人生的真谛,需要一份深入浅出,易懂也容易实践的策略。
“服务他人并与他人生活”是雅鲁培神父(Fr. Pedro Arrupe) 于1973年提出:“今天我们教育首要目标是要献身他人”,人类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主和基督而活。(Men for others, Valencia, 1973)。耶稣会教育一开始即主张:以“献身他人,并与他人生活”为教育目标,此举被认为是当代人文主义的表现。简言之,它代表我们教育成就的最终目标及现今强调的社会正义。
内思人以4Cs舞动生命
耶稣会柯文博神父(Fr. Peter-Hans Kolvenbach) 在1993年一篇对“依纳爵教学理论:一套实用的教学法”评论文章中,除了认可雅神父阐述的方法,并扩张它的意义宣称:“身为教育者的目标,是培育成为‘有良知、具才能、体恤心、肯奉献的人’”(Letter Regarding the Ignation Pedagogical Paragrdigm,Rome,1993),取每个字的英文第一个字母,我们称之为四个C,4Cs: Conscience, Competence, Compassionate and Commitment。

这4Cs也激励了过去二十年耶稣会教育的革新,我们耶稣会学校许多人采用这4Cs的方式来解释全人教育观点。最近,倪胜民神父(Fr. Adolfo Nicolás)将4Cs的意思,以及以4Cs培育学生成为卓越者之愿景的贡献观点认为:4Cs是耶稣会对于年轻人成为社会可托付的“卓越人才”者的四个词并解释为:
良知(Conscience):每个人除了认识自我、感恩他人,在发展过程,以获得知识与经验分辨善恶。
才能(Competence):一般而言,知识与技能浩瀚无涯,能学习如何终身学习、且日益精进者(有Magis的概念)方为具有才能。
体恤(Compassionate):能够敞开心胸支持和感受别人所苦。
担当/奉献(Commitment):具有认同感、责任感、为组织付出承诺,视之为担当。 (以上参考:Jesuit Education aim to Human Excellent: Men and Women of Conscience, Competence, Compassionate and Commitment,1997)
本校也在2015年向所有师生们简介有关4Cs教育的意涵,并将这4Cs译成为:具良知、有才能、肯体恤、愿担当,作为本校为达到服务他人并与他人生活的生命真谛,所需要自我要求、自我实践的重要座右铭。
事实上,无论是否属于耶稣会学校,任何一所学校,其教育目标、学校校训,在内涵上都与这4Cs无多大差异性。究竟内思的4Cs与其他学校的4Cs有何差异?是值得我们内思的师生们深入探讨并加以实践的。个人认为我们所提的“良知”是建立在耶稣会的分辨(discernment)之基础;“才能”是习得学习迁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且能日益精进(Magis);“体恤”是以社会正义为依归;“担当”是综合性对自身职责的投入的表现。

耶稣会也在2019年2月19日,由总会长苏萨神父公布“耶稣会普世使徒优先2019-2029”(UAPs,Universal Apostolic Preference, 2019-2029)。这些优先是经过长达两年的分辨结果,在这段时间,耶稣会全体成员和许多合作者被邀参与这分辨过程。这些优先将指导耶稣会在将来10年中的所有工作。
这四个普世优先分别为:(1)透过神操及分辨,为他人指出通往天主的道路,(2)在促进修和及正义的使命中,与贫穷者、世界中受排斥的人和尊严被侵犯者同行,(3)陪伴青年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4)齐心协力照顾我们的共同家园。
在内思就读的青年们,虽然耶稣会普世使徒优先,是我们未来十年的重要使命,且以高中生而言,其内容在落实上,似有高不可攀之感,然而,以各位现阶段在内思求学的过程,只要心中随时存著耶稣会4Cs重点元素,就能掌握耶稣会教育目标,使自己成为有良知、才能、体恤、担当/奉献的卓越人才(Jesuit Education aim to Human Excellent: Men and Women of Conscience, Competence, Compassionate and Commitment)。这是耶稣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我个人认为最具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元素。内思的师生们,只要掌握这4Cs学习与为人处世的元素,相信能舞动生命的乐章,以“服务是人生的真谛”展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日后落实耶稣会普世使徒优先的使命,也就自然顺理达成。
本文刊登于2020年《内思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