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方济.亚西西
有一个法学士起来,试探耶稣说:“师傅,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
耶稣对他说:“法律上记载了什么﹖你是怎样读的﹖”
他答说:“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
耶稣向他说:“你答应的对,你这样做,必得生活。”
但是,他愿意显示自己理直,又对耶稣说:“毕竟谁是我的近人﹖”
耶稣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了耶里哥,遭遇了强盗;他们剥去他的衣服,并加以击伤,将他半死半活地丢下走了。
正巧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看了看他,便从旁边走过去。
又有一个肋未人,也是一样;他到了那里,看了看,也从旁边走过去。
但有一个撒马黎雅人,路过他那里,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
遂上前,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包扎好了,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到带客店里,小心照料他。
第二天,取出两个银钱交给店主说:请你小心看护他! 不论余外花费多少,等我回来时,必要补还你。
你以为这三个人中,谁是那遭遇那强盗的者近人呢﹖”
那人答说:“是怜悯他的那人。”耶稣遂给他说:“你去,也照样做吧!”
需要灵感
- 许多人都想要接近耶稣这位师傅,有些人是衷心想要寻求天主并希望做得更好,但其他人,就像今天这篇读经中的法学士,是想要试探耶稣。当然也可能他具有良好的信仰;他可能也是一名纯正的调查者,只是比其他接近耶稣的人更谨慎、多疑。
- 无论如何,引人注目的是当耶稣在与个人说话时,祂似乎“提高了标准”。当祂广泛地对群众讲道时,祂会邀请并鼓励。但对于上前来的个人,或询问更多问题时,祂会激发他们更进一步。
- 这是我身为基督徒的经验吗?我在哪里可以发现自己还可“扩展”?
- 这篇著名的寓言克服了耶稣时代文化与种族分裂的迷思,强调出是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成为“近人”,而不是民族或宗教上的归属。当然,特别让人震惊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宗教官员司祭与肋未人没有通过试探 (也许是担心礼仪上的不洁使他们无法像近人般的回应这位被打受伤的人)。在此同时,这位撒马黎雅人,一名民族与宗教上的外邦人,反成了英雄。
- 读了这篇著名的寓言后,不可能不反省/想到我们自己的日子,一种夸大的民族认同感正危害到我们充分回应我们弟兄姊妺需求的能力,我该怎么办? 我们不稳定的时代所带来的压力与焦虑让我们比较没有同情心、比较没有人情味吗?
- 当方济各教宗说教会应该像是“野战医院”时,很显然他想到这个寓言,这个图像对我有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