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42221_697740143922027_7698652457726902272_o

过两年又三个月的孕育,耶稣会士王秉钧神父的口述历史终于出版了,书名《传教士的情怀》。

 有幸执笔记录王神父的传教士生涯,是天主给我的恩典,当然也要感谢策划出版事宜的张帆人教授的信任和大胆启用。

 二O一六年农历年后,我和王神父沟通访谈事,因为都忙,就约定每周二晚间七时卅分进行两小时的访谈。三月八日第一次访谈时,神父带来两大本相簿,让我先看照片认识他的家乡,并以浮光掠影的方式概述了出生背景、矢志修道、决意当传教土及来台湾的经过,帮助我勾勒出一幅动画,对他的一生有个初步了解。

 和王神父的周二之约自此展开,下班后简单在便利商店买个餐点,就赶往圣家堂听神父说故事,那是我一周最期待最快乐的时光。

几次访谈后,我赫然发现王神父记忆力惊人,条理分明、非常会说故事,不但童年往事如数家珍,从小学到中学、修道院以至来台学国语及传教的过程、每个环节接触的人,包括生活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

 跟着王神父的回忆叙述,和一张张照片实景,我似也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神父的故居Velletri,仿佛看到那一大片的葡萄园,唸书的小学及大修院、初学院….。

我完全融入神父的故事里,脑海里浮现一个十岁就立下心愿要做神父,时而又调皮捉弄教老师的俊秀小男孩,对照眼前这位年过七旬,来台奉献超过半世纪,还因在圣周的濯足礼中,因为教友洗脚伤了腰椎,穿戴着背架的老神父,不油然的感动莫明。

 王神父的学习力惊人,不但中文流利,以中文出过一本书“落实的爱”,他还会说台语及客语,让出生在台湾的我都自叹弗如,当年来台前王神父奉命先到泰国、越南及马尼拉探视在远东地区的耶稣会士,在马尼拉停留半年学习英语,这半年的学习让来台后的他,还因此成为内思工校的英语老师。王神父对于中文文字的深入,也令我折服,每周整理的文稿读给他听时,对于我的用字遣词他不是照单全收,不时会提出意见,不够婉转的用词,都建议改掉。

 本来书中有段神父提及在辅大神学院唸书时,神学院组成一只足球队的往事,神父说当时神学院长官不准修士穿短裤踢球,理由是怕那些高又帅的外国修士,被来看球的辅大女学生拐跑了,但后来定稿时我发现这段文字失踪了,问神父原因,他说记忆有误,那是在大修院的事,可是大修院里不会有女学生来看球啊,想必是神父觉得不妥才删除,此可见王神父的谨慎。

“传教士的情怀”记录了王神父一生,成长的心历路成、求学经过、在台五十多年服务过的地方、赴美进修等。王神父任职过的堂口,教友无不怀念他,当年初调高雄善导堂时,他为了及早认识堂区教友,还充当一个月的幼稚园娃娃车司机,借着接送小朋友而进一步认识家长,从善导堂派往台北圣家堂时,教友们特包了二部游览车,依依不舍的护送王神父北上,特别交待传协会“我们把王神父交给你们了(圣家堂),你们要好好照顾他。”

 从二O一六年三月到七月,我们的周二之约几无中断。同年六月底,王神父有天跟我说,可能会被调往台南耶稣圣心堂,我当下祈祷“不要吧”,访谈已近尾声,若神父他调会影响后续的进行。不过要来的还是来了,八月七日王神父告别圣家堂,转赴台南圣心堂。圣家堂中青会不舍神父独自赴任,也包了游览车一路护送到台南。

 未完成的部分,本来我想利用假日南下,但王神父非常体贴不劳我南下,都是他利用来台北洽事之机和我在圣家堂碰面,继续未完成的功课,如果神父晚一个月他调,这本书应可在2016年出版,如今看来这一切都是天主的圣意,因今年欣逢王神父八十大寿,赶在台南耶稣圣心堂建堂五十周年六月付梓,既可为堂庆锦上添花亦可做为神父八十大寿的献礼,这不是天主的巧妙安排又是什么。

 这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天主圣神的带领,期间虽因神父他调而延宕,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听王神父说故事的那几个月,我受益良多,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典范,和传教士的无我。

 今年一月王神父如愿受颁中华民国身份证,成为中华民国国民,当年在耶稣会初学院唸书时,一心要来台传教的王修士,曾为了会院会否派他来台湾而焦虑不安,而今他己在台湾居住了五十四个年头,早已是国人的一份子了。

由王神父分在台南、台北两地的新书发表会,不难看出他的人气,他对教友没有大小眼,不分身分地位都出自内心关怀。此次王神父北上,隐约还看到他穿着背架,走路也愈见蹒跚,很是心疼,他的腰伤迄今未愈,祈愿天主祝福他身体健康,继续带领台湾的羊回归主栈。

作者/圣家堂 刘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