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phy

西方哲学始于公元前第五世纪的希腊思想家。我们探讨过,哲学是从问“为什么”开始,而这是当时希腊思想家之辩论:“为什么”,或事物的起因或原因,称为 arche

讨论持续之际,一群不太热衷于寻找真理但致力于修辞或讨论的艺术的人开始崛起,其目的是说服他人成就个人的野心。由此可见,我们见到政治正确的语言并不是在我们的年代才诞生,亦非后真相时代的产物。哲学和神学界的错误在历史上不断重演。

这群擅长“甜言蜜语”的人称为“诡辩家”(Sophists)。对于他们的主张,高尔吉亚(487-376)曾用一句话总结他们道:“没有什么是。如果这里有(什么)东西,人不可能知道它。如果人能够知道它,那它绝不会是可传播的。”这显然和我们先前学习的恰恰相反:事物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认识它们,我们可以传达我们对它的想法。高尔吉亚的立场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这立场是对的(即“没有什么是”,“人不可能知道它”和“那它绝不会是可传播的”),那么高尔吉亚如何得以对它们作出任何声明呢?

事物的起因的讨论衍生了不同的意见,当一些人面对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并没有验证争议的正当性,而是不持有任何立场。皮罗(Pyrrho of Ellis,公元前360-270)就是这例子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最好的态度是不作出任何判断,不持有任何意见和停留在怀疑的状态。这是他实践宁静生活的公式。这是皮罗版的怀疑论。在实现生活中,它是不可能的。从我们起床那一刻起,我们便要作出很多判断和选择。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如果我们没有作出选择,我们的生活便像蔬菜一样。

另一群怀疑论者是为“新学院派”(New Academy)。如果说皮罗暂缓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那么“新学院派”的教导是,我们其实可以认识(事情/物),但却不能肯定它。再者,我们只可以持有意见,意见能够反映了事情很有可能是(这样),但却不能确定是(这样)。

数世纪后,塞克斯图斯.恩丕里柯(Sextus Empiricus,公元二或三世纪)复兴了皮罗主义。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公元1533-1592)将其思想重新浮现。蒙田宣称我们不能依靠感官或理智带给我们确定性。所以,我们如何能够确定(事物/情)呢?我们要依靠神圣的启示。这和马丁路德不信任理智和唯信主义的想法很相近。

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公元1596-1650)想摒弃所有怀疑论,藉以建立一个无可置疑的知识系统。他提出了一个方法,然而,很讽刺地,这方法是由怀疑开始。这并不表示在现实中他真的会怀疑,它只是一系列的程序或方法,他决定先除掉可能产生怀疑的源头。因此,笛卡儿的态度称为“方法的怀疑”。

那么,这些可能产生怀疑的源头是什么呢?他指出了三个,三个源头都是他脑海以外的:感官,信仰和过去所有哲学家的论说。换句话说,他需要搁置所有已经接收了的知识。为何他认为它们是可能产生怀疑的源头呢?

我们下一次会继续讨论它。

文/文祖贤
译/吴志濠

本文转载自号角报,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