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的过年传说相比,那经受考验,期待救赎的以色列人,不正像受到怪兽的危害,并渴望平安和幸福的人们吗?而耶稣就像那位智者,三次击退了怪兽–恶魔,把平安和幸福带给了人们,使他们可以过上”恩慈之年”。正如中国人在过年时要祭祖,耶稣在旷野里也”祭”过祖:作为第二亚当,耶稣同样经受了第一亚当所经受过的诱惑,但他胜利了;作为法律和先知的成全者,他也在旷野里度过四十昼夜,就像梅瑟曾为领受天主的法律在西乃山上等了四十昼夜(出24:18),厄里亚为与天主相遇亦走了四十昼夜(列上19:8)那样,但耶稣超越了他们。因此,耶稣的”祭祖”不仅仅是慎终追远,还是继往开来。我们基督徒也应该把这层新意赋在祭祖行为上。
四旬期的意义就取自耶稣的旷野生活,我们可用一个词来概括:辞旧迎新。辞旧,就是要悔改,要在物性、灵性和超性上”过年”–战胜魔鬼,不顺从它的误导。那位帮助人们过年的智者用春联、炮竹和灯笼打退了年,教会传统也留给我们三件可以战胜魔鬼和欲望和法宝,即祈祷、禁食和施舍。祈祷让我们不崇拜世物,而只朝拜唯一真神;禁食让我们不贪婪世物,而只注意终极福乐,施舍让我们不占有世物,而只倾心爱的天国。全心归向上主,这就是我们基督徒应有的”拜天”行为;全心关爱他人,这就是我们基督徒应有的”拜年”行为–我们的爱就是带给别人最好的祝福。
迎新,就是要开始度”恩慈之年”,满怀被救赎的喜乐和希望,以属于上主的身心来准备同基督一起”逾越”,一起复活。教会把四旬期作为慕道期,就是为突出这层辞旧迎新的意义。慕道者在这段时期里要通过认识真道和死于旧我来准备洗礼。而借着洗礼,他们会同基督一起复活,会成为新人–天主的子女,并会进入教会–充满恩宠的福地。那将是个教会的新旧成员团聚在基督内的欢乐时刻。是的,四旬期与复活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辞旧和迎新是密不可分的一样。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05年的四旬期文告里这样解释二者的关系:”四旬期为我们勾划出一个灵修之旅,让我们好好预备再次经历基督死亡与复活的奥迹。”所以,四旬期的悔改气氛,不应该剥夺复活期赋予它的喜乐和希望的特征。只有如此,四旬期与春节才会和谐;只有如此,我们中国基督徒才既能保持中国文化,又能活出基督信仰。
本文转载自天主教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