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祥斌神父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献县西韦家庄,那时候的河北献县是长期由法国耶稣会服务的大教区,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西韦家庄是一个村民几乎都是教友的农村,所以苑家也是很多代的传统热心公教家庭,父母生养三男一女,对圣召非常支持,愿意孩子们全部都去修道,也没有问题,但无奈家贫,孩子连上学念书都不可能,平时都要协助父母下田劳动,而进小修院也是需要学费,所以当时的苑神父并没有修道的念想。
但12岁时,村里的本堂耶稣会何神父问主日学小朋友说:“你们这个村有没有人去修道?”大家回答没有,神父就指著苑神父及他的堂兄说:“那就你们俩去吧。”看似玩笑的对话,却改变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一生,于是1941年的夏天,苑神父和堂兄去了位于献县城内的小修院念书。六年之后,他被拣选去北京耶稣会的总修院念书,也就是1947年8月14日正式入了耶稣会开始修道。而他的堂兄在小修院只念了二年,就回家去了。
其时的中国已是二战后,然而北方有多处地方被共军所据,两方阵营常常有冲突,所以神父的两年初学也大受影响。长上要愿意继续修道的人,离开北京,但是并不顺利,最后在1948年的圣诞节左右,有架小飞机要来接基督教的一位牧师,长上去跟那位牧师谈,希望他能帮助耶稣会年轻的修士们离开。对方答应了,于是年轻的苑修士跟几位伙伴,随牧师搭机离开北京,先到了澳门;其后修士们再转到菲律宾碧瑶继续他们的初学,1949年9月8日,苑修士在那里发了他的初愿。
修道培育继续著,转眼苑修士在菲律宾就待了十二年,其间的1960年3月18日,他与十一位同学在台湾新竹,由荣退的第一任台北总教区郭若石总主教领受司铎圣职。神父笑说,当中有几位可是后来的大人物,包括有当过省会长的朱蒙泉及张春申两位神父,芦洲徐汇中学的夏金波校长,在金门奉献超过半世纪的费峻德神父,然而十二位神父目前仅剩赵振靖神父与苑神父尚在台湾服务。
1962年完成培育的苑神父,最先被派到新竹五峰乡花园村担任本堂神父,那是一个山上的原住民部落,不是很大,他在这边待了两年,被调到南澳,一个临近海边的村庄,也待了两年,随后又被调回新竹五峰的清泉;这几年的工作只能用“上山下海”来形容。为了帮助自己的牧灵能力,1968年他申请到菲律宾的东亚牧灵学院(EAPI)参加神修研习班,二年课程结束后,他又回到台湾,但这回长上派他到市区边的善导圣母堂,一待就是五年。
心心念念都是堂区牧灵的苑神父,在1975安息年时,飞到美国修习堂区牧灵课程。也因为人到了美国,才终于可以写信回去老家,(台湾那时仍是戒严时期,两岸是无法往来信件及通电话。)好不容易与亲人联系上,发现本家人都搬到内蒙去定居,这也才得知母亲已于1968年在内蒙过世。神父提到这事,掩不住的激动说:“动乱的时代及社会让好多人分散各地,也许分开就真的无法再相见。”
在美国的经历,让他向当时的省会长,也是他的同学—朱蒙泉神父提出申请,希望能到离中国近一点地方去服务,所以他被派到澳门这个耶稣会中华省最早开始的地方,学习广东话、教书,及帮助当地葡萄牙籍神父们从事难民服务。1985年,时任香港区长的刘胜义神父欢迎他也去香港团体看看,他就到九龙华仁中学去,先是担任邓以明主教的秘书助理,隔年邓主教于访美牧灵时过世,神父就专职当九龙会院的理家及在校内教华语,并协助小堂的牧灵工作。
1995年苑神父去以色列朝圣,这是他第一次到圣地,实地探访圣经中的场景,让神父在之后的牧灵工作上又多了不少助益;这趟旅程结束后,长上将他安排回新竹内湾堂区工作,直到2003年。但想要离家乡近一点的心情,让他又在2003年申请调到澳门去,最后2005年又回到九龙华仁会院去协助堂区牧灵、教学。2013年被调回新竹竹东协助本堂神父,直到2016年底。
2017年初神父身体不适,多次进出医院,目前还在颐福园内静养,神父说:“能在堂区内工作很好,但是如果天主要我休息,那我不会放不下。”静养中的神父刚好能好好地阅读之前购入的“思高圣经原著译释版系列”套书共十一本,他说能从头把圣经完整又有系统的读一遍,这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跟其他从中国出来的神父们不同,苑神父自1949年离开河北后,就再也没有回过中国,问他是否会想回去看看呢,他说:“是会有一点点想,但家乡(河北献县)早就已经没有亲人,他们都搬到内蒙那边,而我又没有去过,实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路怎么走,前几年父母跟兄弟妹妹也相继去世,只剩妹夫还活着,但我们也不是那么熟悉,而且回去探亲要带礼物,我也没有钱买东西送给他们,还是不要回去好了。”在动乱时代成长的苑神父,就是这样放得下一切的事。
问神父对入会70年的感想,他说:“在一般人眼中,我大概就是穷光棍一个,年纪大没结婚,又没有事业、没房、没车、没有钱;所以如果不是天主的手在后面扶着我,这种人生怎么能过得下去。”苑神父的过去并没有太多不一样的经历,领受铎品后的五十五年时间,都几乎在堂区里工作,尤其是担任本堂神父,他自己笑说:“都是当小本堂啦,没有作什么很伟大的事。”但我们知道耶稣会士他们所受的培育,就是即使是当个小本堂,甚至只是在团体里担任理家工作,他们都会用“愈显主荣”的精神来服务,并在“一切事上找到天主”。
整理于苑祥斌神父入会白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