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_liturgicalyear_AssumptionOfMary2在教会传统中,八月十五日庆祝圣母升天,是十分重要的圣母瞻礼。早在第五世纪,耶路撒冷已在八月十五日庆祝天主之母的庆节。第六世纪,东方教会已普遍隆重庆祝“圣母安眠”庆节。大约在第七世纪中叶,罗马教会也如此称呼八月十五日的圣母庆节,直到八世纪,才称为“圣母升天”节。

虽然圣经上并没有记载圣母升天的事蹟,但教会训导极力声明圣经是这端信理的终极根据。因为复活升天的耶稣基督是基督徒的典型,是人在末世最终要达至的境界。圣母,因其一生与救主的救赎工程配合无间,因此,以优越的方式,预先品尝了这境界,这也是世人终将分享基督复活生命的保证。

教父伊皮凡尼乌斯(Epiphanjus,315-403)率先视默示录十二章中提及的“天上的女人”为圣母,天主之母。这样的释经法,在六世纪后日益普遍,有助于圣母升天理论的发展。而早在431年举行的厄弗所大公会议中,已立下圣母是“天主之母”的基本信理。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了圣母无原罪及圣母升天的信理。

教宗碧岳十二世 (Pius XII)于1950年11月1日,颁布《广赐恩宠的天主》宪章,正式确立圣母蒙召升天的信理:“无原罪的天主之母,卒世童贞玛利亚,在完成她的尘世之旅后,灵魂肉身一起被提升至天国的光荣里。”(DS 3900-3904)圣母灵魂肉身一起蒙受救赎,正是最圆满的救赎方式。

东方教会有许多“圣母安眠”的圣像画。这一幅十六世纪俄罗斯的作品,正如东方教会传统的画法,天主之母、圣母,躺卧在她去世的床榻上,十二宗徒环绕在床榻周围,凝望着圣母的死亡,圣伯铎和圣保禄两位宗徒,侍守在圣母卧榻的头、尾两端。四位主教站立在宗徒们的身后。他们是:圣雅格,耶路撒冷的第一任主教,主耶稣基督的兄弟;以及三位宗徒们的弟子:弟茂德、Hierotheis,和曾跟随过圣保禄的法官 Dionysious。

而显现在曼朵拉(mandorla)的光荣中的基督,也正注视著圣母。他左手正举著一个裹着白色襁褓,顶着一个光圈的孩童,这正是无染原罪、完全光洁的圣母的灵魂。同时在曼朵拉中伴随着基督的,还有具有六个翅膀的色辣芬、一对革鲁宾、和两位天使。有时候,在以“圣母安眠”为主题的画作中,还会画上一些妇女,在主教们和宗徒们身后,代表耶路撒冷的信友们,他们形成教会的核心,天主之母安眠的奥蹟,正是在教友组成的教会中完成。

在画幅前端,还有一段小插曲:一位狂热的犹太人Athonios,竟敢大胆触摸圣母安眠的卧榻,因此被一位天使用剑砍断了双手。这段伪经上记载的故事在这个庆节的礼仪和圣像画中展现,是为表达:天主之母尘世生命结束后,分享基督复活的生命,是教会本质的奥秘,为外邦人而言,是难以理解,也不容亵渎的。

在罗马四大圣殿之一的圣母大殿 (The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Maggiore) ,也有一幅“圣母安眠”的马赛克镶嵌画,但更清楚的表达西方教会“圣母升天”意涵的,则是在此图之上拱壁中的“圣母荣受冠冕”的镶嵌画。这幅画,是取材自提伯河西圣母大殿(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拱壁的主题画。画中,圣母和基督一同坐在象征婚姻新床的天国宝座上,表达圣母是基督的净配;而圣母又象征慈母教会,因此,圣教会也是基督的净配,基督是永恒的新郎,救恩与荣耀都来自他。

基督的右手正在为圣母戴上荣冠,彰显她襄助基督救恩工程的“天主之母”的光荣。基督的左手则捧著一本展开的书卷,写着:“来吧!我所选的!我要立你作我的宝座。”因为当圣母在胎中孕育道成人身的耶稣时,圣母成为基督的宝座。图中的圣母则是上半身倾向基督,双手指向基督,情状正似向在圣殿中聚集的天主子民引介基督,把人带到基督面前,并为世人在基督面前祈祷。而这幅主题画作,是环绕在布满星辰的曼朵拉中,置身于天国的光彩斑斓中的意境,不言可喻。

值此圣年,教宗特别强调耶稣基督的“降生奥蹟”,而圣母,正是此奥蹟最忠实的“合伙人”。我们在圣年中庆祝圣母升天的庆节,更要再一次深深体会基督降生成人的奥蹟,并学习我们的典范圣母,如何由一个“是”开始,以一生的生命岁月,忠实、热诚的答复她在天使面前,对天主的允诺,而在尘世生命终结之时,得以分享基督的复活光荣于高天!

本文原刊载于2000年8月13日《台北教友生活周刊》2369期12版,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