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香港圣玛加利大堂(St. Margaret Mary’s Church)编辑群曾在过去两期分别带大家到访过“修院”--圣召陶成的道场和“堂区”--神父体会天国的团体。这次,编辑群将与大家一起到“家庭”和“学校”,体验两者与培育“圣召”的密切关系。在家庭和学校当中,我们且看“父亲”-家父、神父、和天父为子女所献出美善的一切,透过天人合一的奥蹟,成全子女迈向“圣召”之路。

就让我们介绍这次专访的两位“父亲”:本堂教友周树辉先生(下称“周父”),周守仁神父的父亲;以及本堂区的周守仁神父(下称“周神父”),耶稣会神父、香港及九龙华仁书院校监,于二零零六年取得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周妈妈也在旁陪伴他们接受访问。

“圣召”培育建基于家庭、学校的价值观

周神父自小已与天主教华仁书院结缘,源于父亲为小孩们选择了这所学校。周父细说当年:“我当时听说华仁很注重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培养,于是在我买第一间房子时,就选择搬到学校附近,方便孩子们读小学和中学。”父亲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就是如此坚决。年轻时的周神父已有一颗乐于助人的热心,父母给他的一些零用钱,他都全用来帮助别人。周父心想,如果日后将自已的小生意给儿子打理,一定会变成善慈善机构。对于儿子的这颗心,做生意的父亲倒是没有反感,也没有为孩子建构做生意的价值观,反而谦虚感恩地说:“我没有教他的,这真是天主降福给他!”这颗洞察别人需要、牺牲自我的小种子就在这家庭慢慢发芽!

周神父与父母合影近照长大后的守仁当上了神父,也担当学校的校监,成为了天主子女的在世“代父”,也在学校肩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研究道德教育的周神父认为:“圣召”的培育是从价值观开始,透过学校的德育,学生领悟到一份为人牺牲的精神。周神父勉励学生说:“大家要有奋斗心,不是‘斗心’,不是与人斗得你死我活,而是自己要使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做得更好,也要有一份帮助人的心,暂时放下自我、日后再能追上的胸襟。”周神父也提到耶稣会的理念:“我们所做的是虚空自已、承行主旨、愈显主荣。九十年前的香港,教育贫乏,耶稣会以自身的能力为这些穷困的华人办学。神父们不单只是自己祈祷,而是要去帮人。”

对“圣召”的领会源于与神父的一份关系

对学生来说,“圣召”是抽象的。怎样可让学生领会“圣召”?周神父解释说:“学生要在学校或堂区透过与神父(修女或修士)的一份经历才能领会‘圣召’,否则学校培育‘圣召’只限于空谈。”

原来,周神父年青时也遇到曾感动他的两位华仁神父。他诉说:“我读中学时身体健康出了问题,要经常服药,影响了集中力和记性,成绩几乎都是‘吊车尾’。由于在读书方面得不到满足感,我便转去参与很多课外活动,而我都做得颇为出色。可惜,我的学业成绩就更加糟糕了!当时,父母和师兄们都说这样不行喔!一些老师的眼神都表达他们对我的不接受。虽然这是出于对我的躭心,但当时年轻的我又没有“受教”的心。”周神父那时的处境真不好受!

周神父续说:“不过,当时的 Fr. McGaley,S.J. 和 Fr. Brosnan,S.J. 真的对我很好,没有看不起我,反而肯定我的能力,给我一份尊重。我心想,将来我离开华仁,我有信心在读书方面重新振作。后来,我到了美国读书,就真的加倍努力。”他衷心地说:“我也十分感激父母,我读书成绩这么差,他们仍然在身边支持我,从未放弃过我。”在旁的父母异口同声说:“当时您有病嘛!”这一句话尽显父母亲对周神父同心的爱意和体谅!

周父领受圣神,场面备感温馨天父的召叫

家中的父亲和学校的神父为守仁日后的成长打了一剂“强心针”,身心强壮起来。但是,成为神父是天主的工程,是天人合一的奥蹟。那么,天父又怎样召叫他呢?

“心之所归”-- 周神父如此描述他个人对“圣召”的体会,是心知自已所属的归宿。原来,天父早已为他预备地方。周神父回忆说:“进了大学后,每逢星期日到教堂,我觉得好平安,感觉到祭台是我的地方,我不能否定自己这种强烈感觉。”回应圣召就是要忠于真心的自己。

周神父觉得天父一直陪伴、保守他。天父是慈悲大爱的神,衪希望我们活得开心。周神父说:“透过圣依纳爵的神操,我感到自己先被爱,然后反省自己的罪和不足。我跌倒了,但因为这份肯定,我再有能力往前行。在法国的一次朝圣体验中,我们走了廿一天,每晚都要敲门找地方借宿。我们手上的钱只够买吃的,当然不可能找旅馆、也不能找圣堂。只有一晚找不到地方,我们甚至连“养鸡场”都睡过。这次的经验,我相信天父一直在照顾我,衪跟我好亲近;而耶稣基督是我的伙伴,而我也是衪的伙伴,祂也是我的主。”

回应“圣召”全赖家父的一锤定案

当周神父想要入修会做神父时,他在明尼苏达州的二月底冬天写了一封长达十一页纸的信给父亲和家人。这封信在预计的日期内到了父亲的手中,果然在当晚接到他的来电。周神父回忆说:“他第一句问我,您应该知道我为什么打电话来?那边的天气怎样?我说好冷呀!真的从心里面冻出来啊!他说:‘周守仁,您都那么大了,又读了那么多书,都知道自已应该怎么做。在理性上,我是可以接受;心中当然有些难过。’我当时蹲在地上,感谢天主!我释放了!我感激天主给了我这位父亲﹗我也感激母亲、弟妹对我的支持和关顾。”

一锤定案,原来父亲已在富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家庭中为儿子“修直道路”。周神父说:“父亲说不打算告诉爷爷,因他的思想很传统,又年老了。至于奶奶呢?‘他说:我会跟她讲。’”就是如此,这位父亲已承担了周神父的重担,让儿子轻装上路。周妈妈在旁说:“我都忘记了,当时只好接受。”周父补充说:“不愿意只是短暂的。我做生意结识了很多外地朋友,他们认为有儿子做神父是家中的福份。”

IMG-20150822-WA0047结语

时间过得很快,周神父入修会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回想过去,父母一直支持他。周妈妈说:“现在,他在星期日有空时都会回来吃饭。”此时此刻,周父煜煜有神地说:“他这个人,在外国多年生活,天气很冷,上学路途又远,他自己从没有自己的车;一个面包可当一餐,最喜欢吃姜葱捞面。我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当之无愧。他做神父就最适合!我都觉得是正确的,如果我拒绝他, 就是我不对。他今天成为神父,又是两所华仁书院的校监,是我的骄傲。”我们再次感到父母亲对周神父无限的支持。

周神父共勉说:“我身为神父,要进入年青人的经验,明白他们怎样看世界、看生命,激发他们慷慨的心。要让年青人看到神父、修女、修士都是人。但是,我们都是有理想的人。现今世界以功利和金钱为主,年青人的理想很多时候受到了限制。我希望年青人多些接触生命,例如在学校透过社会服务去帮助他人,体验到自己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以及多些做梦。神父为他们的心准备空间去接受“圣召”。其余的…就是靠天主的恩赐了!”

访问:亚拔/Connie 撰文:Connie 摄影:亚 sa

特别感谢 香港圣玛加利大堂(St. Margaret Mary’s Church)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