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董泽龙神父
“总之,我们只选择让我们更能达到受造目的之事物,愈显主荣。”(神操#23〉
提笔赶稿,搜索枯肠之际,收到省区电邮送来的文件,是关于总会长邀请会士们去反省及调整省区架构,好能更有效面对普世的使命。前一阵子,也有一份文件从罗马传来,要求会士们对环保议题,跟团体的生活及消费方式作出反省及回应。灵感突如涌至,就定了这个标题。
自从定下在三愿以外,还向教宗宣发第四圣愿开始,依纳爵就帮会士们明白到来自更高权威,看到更普遍的需要对使命保持鲜活的重要性。收到这两份文件,不禁从心底欣赏修会这几百年来的传承,经常保持警觉去分辨时代的征兆,调整当下而作出有效的回应。这样,使会士们在平凡中不会流于困循,故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而是不断向时代精神及挑战开放,留意自己不足及需要进步的地方。对照起来,这几年来有不少机会陪伴一些有组织的宗教团体,讲课或带避静等,却看到不少来自管理上的松懈,缺乏了提醒及鞭策。纵然有,又遇到个人的抗拒及忽略,做成原始的精神不容易开展,停滞不前。
说实话,来自管理上的鞭策很多时是不舒服的。原因很多,事务繁忙及习惯模式大概是关键。前者令人觉得新的要求是一额外的负担,在一己的岗位及使命上已经有足够的事来操心了,还有什么精力及兴趣留意更高的观点呢?我们不是已经做得不错吗?再者,人本身是习惯的动物,调整及改变意谓要从头学习及适应,放下自我及旧有的模式,总是艰难的。
这里就不禁佩服依纳爵的洞见,他将平心的态度视为灵修的原则及基础。他邀请我们在选择以前,先不要偏向这个或那个,对两者要怀着一份归零的心态。
这一期《侠客行》怀念陆毅神父,记得当修士时跟他交往的经验中,有一次对平心有了深刻的体会。事缘约他在澳门的边境会合,然后一齐过境到拱北坐车到新会,了解他在那里的工作及教会的状况。想不到,他忘了,没有出现;等了良久,踌躇着要独自回修会,还是只身去新会找他?回去是相当合理及安全的,进去却要冒险,人生路不熟,也不一定他就在那里。不过想到像他做一位四处游走的传教士,去冒险及尝试,却有一份特别的吸引力及钦羡。在平心中听到了内心这份更大的渴望,便较确定是来自上主的声音。有点惊恐踏上陌生的旅程,但信赖仍多于忐忑不安。到达后果然在天主堂碰上他,不禁喜在心头。为我最重要的,大概不是见到他,而是天主透过这位身教大于言教的会士,学到了平心及更的一课,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