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领域充满了显微镜、培养皿和乏味的数据收集。但是对于成体干细胞研究者戴德兰博士(Theresa Deisher, Ph.D.)而言,未曾谋面的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始终是她心中的首要关注。
需要帮助的人 虽不在视线内 却长存心中
每周五与你的相遇
来自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的艾丽,在耶稣会克雷顿大学主修心理学,副修西班牙语,及西裔拉丁美洲研究。 艾丽在《耶稣会雅鲁培组织》和《在地社区参与团队》曾服务两年,每周在奥马哈各服务站点带领社区服务、陪伴难民关怀日常所需。 她在克雷顿大学最深刻的经验,是每周五早上在《Schlegel服务与正义中心》陪伴成年难民学生,并与当地社区民众建立长期的友谊。 今年即将自克雷顿大学毕业的艾丽,最想念的校园生活就是“教室内外的友谊和机会”,以及“因为地缘关系而往来过的朋友…”。她强烈建议朋友们:走出舒适圈,勇敢把握当下,珍惜每一次机会。 毕业后的艾丽,选择加入《耶稣会志工服务团》(Jesuit Volunteer Corps)延续她在大学的宝贵经验,并学以致用。 恭喜,艾丽即将展开新的人生阶段!(译/徐觉醒)
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的五个方法
By Andy Otto / 张明华 译 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是依纳爵灵修中很大的一块。但在生活中无聊的部分找到天主,说的比做的容易。这里有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的五个方法(除了省察以外)。 1. 微-意识—这不仅是要意识到当下的片刻,而是让你做的每个小动作成为你当下主要的目的。如果你刻意、有意识地完成诸如按下电脑开关或走上楼梯之类的简单事情(而不是在例行公事上尽你所能),那么你将在这些平凡的任务中找到神圣的新意义。 2. 日记—写下你每天的经历,以及你的想法和感受也是一种省察,而书写的动作常常会揭露你起初错过,天主临在那看不见的时刻。 3. 以“老派的方式”做某件事—技术和快速的期望往往会让我们意识不到天主。不妨换个方式,走到别人的桌前而不是打电话;手写一封信取代发电子邮件;走到商店去而不是开车去;搭火车而不是搭飞机。步调的改变可能会带给你更有意义的互动或体验。放慢脚步可以让你更容易注意到天主的临在。 4. 聆听—上次你真的听某个人说话,而不去想他接下来要说什么,是什么时候?你会对所听到的非常惊讶,如果你真的听:一个朋友、周围自然的声音(开车的时候试着关掉收音机),或你自己的良心。当我们停下够久来聆听,天主就说话。 5. 说“天主在这里”—这个想法来自联合基督教会牧师Jane E. Vennard。她说: “练习说‘天主在这里’,当你下次被邻居吵架骚扰时;看到有人漫不经心从汽车上丢出垃圾时;被一场意外的暴雨淋湿;或咬到一颗又沙又无味的苹果时。 圣方济 亚西西从他自己的经验学到一课深深的教训,当我们拥抱一切事物,即使并不美丽,天主就来了。” 有时候说‘天主在这里’是最好的方法,意识到天主不只住在你内,也每时每刻,无论平凡或伟大,与你同在。 本文转载自ignatianspirituality.com,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是时候为迈向未来定出新方向
教宗方济各已准备就绪,为天主教会提出改革,并重新为其功能制定方向。他最近采取的一个举动,不单对整个教会,特别是亚洲的地方教会,带来深远影响。 最近教宗为教会法作出修订,把审批礼仪翻译的权力下放。这在梵二已清楚说明:“为礼仪缘故将拉丁文译为当地母语,必须获得有决策权的地区教会当局批准。” 这当局便是主教团。
这时代是我们更需要贞洁的光辉
今天想写点什么呢?本来早上我还想再写点几句劝勉的话,昨天笔者一位友人邀请我,写点关于小圣女菲诺美娜的话题。谈菲诺美娜的人,现在网上已经很多了,对小圣女在圣教会内是否为圣品,或肯定或质疑,这对笔者而言,我是深信不疑的。
一位神父分享不能服侍病苦中双亲的感受
眼看着父母渐渐地衰老,越来越多陷于病苦中,而自己却不能亲自去服侍他们,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真正的煎熬。 真羡慕那些能够在父母跟前尽孝的人们,那真是一种福分啊!但这样的福分为我们修道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新季节,新希望
将临期的歌声,悠长动情;将临期的人们,满怀期盼。 依撒意亚先知祈愿上主说:“啊!望祢冲破诸天降下,群山在祢面前震荡。”(依63:19)这个发自内心的呼声,于新礼仪年开始之际,十分切合我们因着季节的变化而对救主期盼的心情。
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刻 天主始终与我们同行
基督徒团体并非在堡垒之城中生活,而是走在路上,聆听每个人的故事,然后提供爱的见证。教宗方济各于2017年5月24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周三公开接见活动时如此表示。教宗继续以基督徒的希望为主题的要理讲授,透过厄玛乌门徒与耶稣的相遇,指出天主始终与我们同行,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刻。 耶稣与厄玛乌门徒的相遇非常短暂,却“完全注定了教会的命运”。这个相遇对于理解教会使命而言具有深刻的意义。 教宗说: 这告诉我们,基督徒团体并非封闭在堡垒之城,而是行走在它最具活力的环境中,可以说是走在路上。 在那里,与人相遇,了解人的希望与失望,以及他们的重担。 教会聆听每个人发自他们个人良知的故事,然后提供生命的圣言、爱的见证,这爱忠信到底。 如此一来,人们心中将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厄玛乌两位门徒与耶稣相遇时,他们正逃离耶路撒冷。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他们感到失望,决定离开这场他们始料未及的失败。实际上,在逾越节之前,他们还充满热情,认为耶稣将彰显祂的大能,但节日却成了他们生命中最悲伤的一天。耶稣于是展开了祂的“希望疗法”。 教宗说:“在这条路上发生的事就是一次希望的治疗。谁来治疗?是耶稣。祂首先询问和聆听,我们的天主不是一个侵略性的天主。虽然耶稣早已知道这两位门徒失望的原因,但祂依然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深刻体会他们所遭遇的苦楚。我们从中听到了一句告白,人们的一种老生常谈:‘我们原指望,可是……;我们原指望,可是……。’” 教宗表明,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悲伤、失败和失落的希望,但耶稣与气馁之人同行,“以具体的方式”重新给予人希望。祂首先引用《圣经》说话,而非展开“闪电般的征服战”。 教宗解释道: 真正的希望永远不是廉价的,它始终经由失败而得。 不受苦的希望,甚至连希望都算不上。 天主不喜欢人们把祂当作一个以血洗敌人来带领子民获得胜利的领袖而爱祂。 我们的天主是一个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燃烧的微弱火光,祂在这个世界的临在似乎脆弱不堪,祂选择了所有人都不屑一顾的位置。 教会也应该如此:正如耶稣掰了饼,祂也“掰开”我们的生命,把它提供给众人,“因为不存在无需牺牲的爱”。每个人都会遇到黑暗的时刻,在那一刻我们似乎已经走投无路。然而,“耶稣始终陪伴我们左右,重新点燃我们的希望”,对我们说:“向前走,我与你同在!” 教宗最后勉励道: 天主始终与我们同行, 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刻,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刻,即使在失败的时刻; 上主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我们的希望,让我们怀着这希望向前迈进,因为祂始终陪伴我们左右并与我们同行。
在飞机上祈祷
“很多人在飞机上祈祷,尤其是在起飞与降落时。他们中有的闭上双眼诵唸玫瑰经;有的低声唸祷文;还有的读托拉(梅瑟五书)、圣经或可兰经。我也经常看见迷信的姿势,譬如在登机时去摸摸机舱。”
现今家庭面对的挑战
对每个人而言,家庭是什么?归属一个家庭有多重要? 我们所有人都渴望有个安稳的“快乐家庭”。在那里,家人互信互助互爱、共融团结、彼此关怀,并忠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为满足各成员生而为人的基本需要,他们一起生活和工作。
展望回顾与祈祷
当我们跨入新的一年时,让我们试着对我们助我们反省过去这段日子──通常我们会对前一天或前几个小时虔诚地反省,但我相信我们也可以将这原则应用在过去这一年的行事历上。 第一步:察觉天主的临在 反省的一个方式是请求圣神协助你以一个神圣透视角度审查这一年──带着智慧、恩赐及信德,祈求恩宠让你自己从从你原有的思维模式跳脱出来,好让你能视察你的生活一如天主所视一般。 当然你会看到你的缺点──但天主视你为祂钟爱的子女,你也总会抱持着希望与未来,当然你也会看到你的成就──但天主会看到你更深的层面,一个在所有活动工作背后的人,一个以天主肖像所造的人。 第二步:带着感恩回顾这一年 当你用这神圣的透视角度回顾这一年时,注意这份来自年终的好礼物,特别标示出那些现在已成回忆的部分,并为此感谢天主。 第三步:留意你的情绪 再次回想这一年,留意你的情绪反应,什么回忆对你而言印象最深?在你回想时,哪一些事过去这一年进行回顾祈祷,它的很简单,回顾可帮件、对话、关系或活动现在带给你最多的感动?请求天主帮助你停留在这些情绪中,不论它们是让你欢喜或困扰。祈求帮助好让你了解当你这么做时,为何你有这种情绪?当你思考你的情绪时,你可以从你自己或你的情况学到什么教训? 第四步:选出一年中的一件事情,并加以祈祷 当你沉浸在你的回忆及情绪时,选定一个特别事件,也许是单一事件,或可能是在你回顾这一年时,让你想起的你自己的行为模式,不论浮现在你心头的是什么?让它强化你的祈祷,不要担心这一年中你可能想到的其他事情,只要专心着重在来到你心中的一件事,并以最大的能量,根据这些思想及情感而祈祷。 第五步:展望新的一年 试想在这未来的一年中,有什么挑战及祝福可能等着你,想想重要的关系、以及要做出的主要(或次要的)决定、要学的技能、要建立的习惯、要寻求的愈合、要完成的良好工作,列出一个简明的清单,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在你生活中突出的重要事项,现在带到天主跟前,祈求你所需要的恩典。 结束你的祈祷,为这爱、生命及神圣的可能性感谢天主。 原文出处:Examen Prayer for the Year 编译/谢佐人
朝圣的“投资”与四个交谈
作为亚洲的天主教青年,若有机会到外地朝圣,你会去哪里?你会怎样去?你有什么期盼? 先谈朝圣地点。也许你不同意,但很多人的首选是欧洲。我们有千百个理由前往罗马和梵蒂冈,还有千年历史的“圣雅各伯古道”是信徒,甚至非信徒的热门朝圣地。近几年的世界青年节,带动了不少亚洲青年信徒前往美洲;也许北美的朝圣旅程也可以很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