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于 1998 年由美籍耶稣会士安东神父 (Fr. Ron Anton) 成立,其目的是希望该中心能成为耶稣会高等教育国际网络在中国的枢纽,为广大的社群及耶稣会中华省的智力使徒工作服务。该中心图书馆的藏书从成立初期仅有 70 本书,在十年间增加到一万七千册,而到今日有逾两万七千册,开放全球线上搜寻。
北京中心安东中国学图书馆开放全球线上搜寻
总会长苏萨神父谈耶稣会大学的挑战:为公益与修和作出贡献
耶稣会总会长苏萨神父 (Fr. Arturo Sosa, S.J.) 于2022年8月4日在美国耶稣会波士顿学院 (Boston College) 召开的耶稣会大学国际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esuit Universities) 的会议上发表演讲。来自全球超过400位投身于耶稣会高等教育工作的会士及合作者出席了该会议,一起分辨未来3到5年的方向,共同探讨耶稣会教育如何能对当今人类的历史作出贡献。
TBC掌门人告诉你现在出国留学还香吗? 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
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局势和反复的疫情,还要不要出国留学? 中国越来越强大, 出国留学是否还值得? 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学校和专业? 博雅教育,都适合谁去学习? 我们选取了当下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关于国际教育的疑问, 采访了亲历国际教育20年的北京中国学中心 The Beijing Center (TBC)的掌门人Simon。 Simon曾在美国顶尖大学获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也曾在美国大学任教, 如今,他深耕中国的教育及文化,他的建议非常值得一听。
TBC掌门人带你一探对外经贸大学内的神秘学校
他是具有顶配学历的超级学霸, 纽约大学电机工程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金融工程)硕士、普渡大学博士, 同时他也是国际知名技术协会的科学家; 他是被授予Magoon优秀教学奖及国家工程院CASEE新教师奖的美国大学教授, 同时他也是硅谷物联网行业的创业明星; 具有如此“闪闪发光”履历的他, 为何定离开美国硅谷,加入位于对外经贸大学校内的北京中国学中心The Beijing Center (TBC) 任教。 TBC到底是什么样的机构,能够吸引他抛开曾经闪闪发光的头衔,来到中国北京继续他的教育事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他聊聊,TBC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到底有多么与众不同?
“活到老,学到老”的斜杠中年–TBC掌门人古嘉文
他是具有顶配学历的超级学霸, 纽约大学电机工程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金融工程)硕士、普渡大学博士, 同时他也是国际知名技术协会的科学家; 他是被授予Magoon优秀教学奖及国家工程院CASEE新教师奖的美国大学教授, 同时他也是硅谷物联网行业的创业明星; 具有如此“闪闪发光”履历的他, 却是学生眼中最平易近人,最会和大家聊占星术的占星达人。 他也是同事眼中最爱吃港式点心,爱女儿爱打羽毛球的好脾气老板。 他就是北京中国学中心(TBC)的现任执行总监Simon,掌管TBC教学以及行政等大大小小的事。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Simon辗转香港、美国、北京多地,历经多重职业身份的转换。 在2017年,他决定离开美国硅谷,加入TBC,来到中国继续深耕教育领域。 工程学博士毕业后, 为何从事教育行业? 在中国教书有何挑战? 如何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优秀? 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Simon的内心,听他聊聊他过去的经历。
从斯坦福到北大,中美文化交流先驱者的传奇故事(下)
1979年中美建交后,作为第一批来中国学习的美国人,原本对中国不甚了解的韩诚(Frank)和北京的缘分就此结下。刚刚改革开放的北京城内充满著传统与革新的激烈碰撞,在这一背景下,Frank用他不甚流利的中文开启了他在北京大学念书的第一年。六部口买书,鸿宾楼涮羊肉,北京郊外收粮食……Frank也和所有北京70后的人生记忆有了重合,在他的生命里“中国”二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斯坦福到北大,中美文化交流先驱者的传奇故事(上)
“36年前,我以为我的人生已经定了: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正在做论文的研究;毕业以后,我会在某一个美国大学当教授,找个美国老婆,生2.2个孩子(美国平均数)。虽然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但作为美国人我当时不可能来中国大陆学习。那年的感恩节,我在老家,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我在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问我想不想去北京学习……”
周守仁神父:《华仁》到底是怎样的呢?
各位华仁仔、各位朋友, 大家好。 谈到“自由”,大家也谈得来, 是我们一些愉快的共同经验。 其实“自由”, 让我们有一个机会, 好好地发挥我们的潜能, 以致做得更好。 但是, 自由有另一个更重要的意义: 就是能够让我们从我们的无知和偏见中释放出来。
成己达人的耶稣会校友 皮博迪博士
这是我老公,皮博迪博士,他的人生始终充满惊奇! 我从他那里学到:当生活不那么顺遂时,不妨先投资自己。
缅怀民权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恩博士
美国政府于1986年订定每年一月的第三个礼拜一,也就是大约在马丁·路德·金恩博士生日左右,为马丁·路德·金恩博士纪念日(Martin Luther King Jr. Day)向这位民权运动领袖致敬。
TBC: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教育环境
全球的教育环境不断经历著变化,当下的新冠疫情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拓展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然而,尽管新的教育模式给全球教育环境带来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国际学生流动性大大降低、教学评估和认证方面受到限制、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学术研究受阻等等。
点灯照亮他人的耶稣会教师神父
by 碧瑶 1960-1980年代,台湾的台大、师大和辅仁大学,尤其是外国语文学系,非常倚重耶稣会的教师神父,他们是教师里不可或缺的王牌老师。就我所知,当年的台大外文系,耶稣会的神父负责教授的课程包括“莎士比亚”、“美国文学”、“社会学”、“欧洲文学”、“西班牙文”、和研究所等课程。这些学有专精的耶稣会神父,在“愈显主荣”的宗旨下,在教育里活出“荣耀上主”的使命。罗斯福路三段的“耕莘文教院”有许多位耶稣会神父,就近为台大、师大提供了最好的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