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议 1: 相信神存在的只是一些单纯的人士,把传统的虔诚心留存下来,他们对科学知道的不多,更不知道如何去确定数据。 异议 2: 当科学知识还未发达,人对什么事也深信不疑,那个时期人是最容易相信神的存在。但现在科学不断进步,他们再也不可能相信神的存在。 异议 3: 人害怕死亡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他们但求心安理得便相信神。人造神,只是为了减轻存亡搆成的惶恐。 异议 4: 世上的邪恶早已否定神的存在;神怎会容许邪恶与无辜者及没犯错的人对峙?邪恶一向和神的存在是对立的。
我们可以相信天主的存在
速食哲学┃笛卡儿还说了什么
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公元1596-1650)想摒弃所有怀疑论,藉以建立一个无可置疑的知识系统。他提出了一个方法,然而,很讽刺地,这方法是由怀疑开始。这并不表示在现实中他不会作出任何判断或决定,但作为一个新的哲学的方法,他决定先除掉可能产生怀疑的源头。因此,笛卡儿的态度称为“方法的怀疑”。
巴黎恐袭:一名年轻天主教徒的公开信
“凭着我所有信德的助佑,我祈求上主前来给我支持,前来帮助我们宽恕你们。” 我今年十八岁,是一名天主教徒。今天,一如每个星期一,当我下课时,我会在咖啡店的露天座位享受咖啡。真的没有什么出奇的事。这杯咖啡的味道跟上星期没有分别,女侍应的微笑也没有不同,而常客都坐在同一张桌旁。一如每个星期一,我从自己的袋中拿出报纸,近乎机械般地,飞快地流览新闻的标题。 不过,我无法认出我每星期都会草草翻阅的报章。图像是下半旗,而报上只有一个标题:“痛苦和愤怒”。 我该怎么办呢? 一幅相片显示一名男子在花束、烛光前痛哭,而法国旗成为了头条。一名男子、流泪、痛苦、愤怒、死亡、无辜者、受伤;我不想再看下去。我把报纸放下,把咖啡灌进口里.并付帐离开。这是今年我第一次如此离开这个地方,我之前习惯在这里平静地阅读自己的报纸。 我该怎么办呢?回家吗?就如当局呼吁我们这样做。不,我决定走到一处我熟悉及心中珍惜的地方。在步行五分钟后,我来到这里。 这里是我堂区的教堂,我的第二个家,属于上主的地方。那里已有很多人。我静悄悄的溜进供奉童贞圣母的圣坛前。那里已没有空出来的地方。余下唯一的地方,是在圣丽达坛前的一张跪凳,这位圣人是绝望处境及不测命运的主保。 这时候《玛窦福音》中的一段话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玛5:44)。 我没有为受害者祈祷…… 因此我有个想法。我不会为受害者、伤痛的人、或我美丽祖国的救赎祈祷。今天,我为你们祈祷。我向圣丽达祈祷,求她帮助我们宽恕。我恳求她帮助法国人宽恕你们。我为受害者的家属祈祷,希望他们有一天会宽恕你们,宽恕你们做出如此无理和野蛮的行为。凭着我所有信德的助佑,我呼求上主前来帮助我,前来帮助我宽恕。我恳求圣丽达祝福你们,并将圣神的恩宠降临到你们身上。 我祈求童贞圣母玛利亚看顾你们。我求她以她的爱荫庇你们,使你们明白,我们在世上是去爱而不是杀戮,使你们明白你们所作所为的严重性及愚蠢。我为你们祈求,使你们明白,不管是什么人、来自何方、有什么信仰或什么观念驱使他,没有人只是因为他想与朋友欢度时光而该死。 “若你们中二人…同心合意…为什么事祈祷…” 我接着想起《玛窦福音》的第二段话:“若你们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无论为什么事祈祷,我在天之父,必要给他们成就,因为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18:19-20)。 但是我不是唯一的天主教徒祈求你们获得宽恕。我为你们祈祷,使你们学习接受其他人的宽恕──一些你们意识形态没有教导你们的事情。你们就跟我一样居住在法国,有自己的家庭,愿主耶稣基督帮助你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愿祂教导你们认识爱的意义及维系我们所有人的手足情谊。 因为你们没有炸毁法国的社会,你们反而巩固了它。你们没有增加种族主义,你们反而清除它。你们没有消灭我们的信仰,你们反而令它复活。 最后,请让我引用德兰修女的几句话: 生命是美丽的,欣赏它, 生命是天赐的甘饴,品尝它, 生命是一个梦想,实现它, 生命是一个挑战,迎接它, 生命是一个责任,完成它, 生命是一个游戏,跟它玩乐, 生命是宝贵的,照顾它, 生命是财富,保守它, 生命是爱,享受它, 生命是奥迹,认识它, 生命是一个许诺,承行它, 生命是痛苦,克服它, 生命是一首歌,歌颂它, 生命是一个奋斗,接受它, 生命是悲剧,面对它, 生命是一个冒险,勇于承受它, 生命是喜乐,该得到它, 生命是生命,保护它。 亲爱的恐怖分子,我期望你们会看到这些话语,并使你们认识到仇恨和死亡并非解决方法。 撰文 / 一位法国年轻教友 翻译 / 天亚社 本文转载自号角报,版权都为原作者所有。
速食哲学┃怀疑是明智的选择吗
西方哲学始于公元前第五世纪的希腊思想家。我们探讨过,哲学是从问“为什么”开始,而这是当时希腊思想家之辩论:“为什么”,或事物的起因或原因,称为 arche。 讨论持续之际,一群不太热衷于寻找真理但致力于修辞或讨论的艺术的人开始崛起,其目的是说服他人成就个人的野心。由此可见,我们见到政治正确的语言并不是在我们的年代才诞生,亦非后真相时代的产物。哲学和神学界的错误在历史上不断重演。 这群擅长“甜言蜜语”的人称为“诡辩家”(Sophists)。对于他们的主张,高尔吉亚(487-376)曾用一句话总结他们道:“没有什么是。如果这里有(什么)东西,人不可能知道它。如果人能够知道它,那它绝不会是可传播的。”这显然和我们先前学习的恰恰相反:事物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认识它们,我们可以传达我们对它的想法。高尔吉亚的立场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这立场是对的(即“没有什么是”,“人不可能知道它”和“那它绝不会是可传播的”),那么高尔吉亚如何得以对它们作出任何声明呢? 事物的起因的讨论衍生了不同的意见,当一些人面对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并没有验证争议的正当性,而是不持有任何立场。皮罗(Pyrrho of Ellis,公元前360-270)就是这例子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最好的态度是不作出任何判断,不持有任何意见和停留在怀疑的状态。这是他实践宁静生活的公式。这是皮罗版的怀疑论。在实现生活中,它是不可能的。从我们起床那一刻起,我们便要作出很多判断和选择。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如果我们没有作出选择,我们的生活便像蔬菜一样。 另一群怀疑论者是为“新学院派”(New Academy)。如果说皮罗暂缓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那么“新学院派”的教导是,我们其实可以认识(事情/物),但却不能肯定它。再者,我们只可以持有意见,意见能够反映了事情很有可能是(这样),但却不能确定是(这样)。 数世纪后,塞克斯图斯.恩丕里柯(Sextus Empiricus,公元二或三世纪)复兴了皮罗主义。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公元1533-1592)将其思想重新浮现。蒙田宣称我们不能依靠感官或理智带给我们确定性。所以,我们如何能够确定(事物/情)呢?我们要依靠神圣的启示。这和马丁路德不信任理智和唯信主义的想法很相近。 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公元1596-1650)想摒弃所有怀疑论,藉以建立一个无可置疑的知识系统。他提出了一个方法,然而,很讽刺地,这方法是由怀疑开始。这并不表示在现实中他真的会怀疑,它只是一系列的程序或方法,他决定先除掉可能产生怀疑的源头。因此,笛卡儿的态度称为“方法的怀疑”。 那么,这些可能产生怀疑的源头是什么呢?他指出了三个,三个源头都是他脑海以外的:感官,信仰和过去所有哲学家的论说。换句话说,他需要搁置所有已经接收了的知识。为何他认为它们是可能产生怀疑的源头呢? 我们下一次会继续讨论它。 文/文祖贤 译/吴志濠 本文转载自号角报,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
速食哲学┃“心”一词呢
我们说了许多和人有关的事情,但我们对“心”一词却只字不提。由于这词和人性的关连太密切,故此一个“无心的人”常被认为不是人。圣经提及它至少有一千次。然而,它却不在圣多玛斯提及的众多的官能中(感官,倾向,理智和意志)。为什么?因为这词汇“心”是类比的。它在不同的情况下被使用,而当中都有着同样的用意,即人的存有深处的东西。让我们现在探讨它不同的用意吧。 “心”一词代表人性情感整个幅度:爱和恨(参考多俾亚4:13);喜乐(参考申命记28:47;撒慕尔纪上2:1;箴言15:13,15;圣咏13:6);痛苦和忧伤(参考圣咏13:3;箴言15:15;若望16:16);惧怕(参考若望14:1);志向(参考雅各伯3:14);愤怒(玛加伯上2:24); 希望(参考德训篇 14:2);失望(参考 若苏厄 2:11);或勇气(参考玛加伯下 1:3)。 但不只这样:心并不只关系到我们的情感。心也代表理智。“心不仅有,而且认识,了解……吾主训斥经师道:‘你们为何心生恶念?’(玛窦 9:4)”(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64) 再者,心也代表一个人的意志,“引导整个人的灵魂肉体,趋向其善的人格”(《基督刚经过》,第164点),和坚定他所作出的决定:“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必在那里”(玛窦6:21)。 它也可以代表整个人。圣施礼华说道:“当我们说到某人的心时,不只是指他的情感,而是涉及他与人友爱交往中的整个人格。圣经为了帮助我们明了天主的事理,采用充满人性味儿的词语‘心’,来表示思言行动的总结与根源,表现和基础。人的价值即其心的价值……”(《基督刚经过》,164) 心“一词”也关系到良心,“即按圣经所指是人的最深之处,人就是在那深处决定是否接纳天主”(《天主教教理》368)。 但“良心”指的是什么?是一种感觉吗?不,不是的。 要明白良心是什么,我们需要返回理智的三个运作:(1)领悟、 (2)判断和(3)推理 (参阅“ 速食哲学 ”第7篇)。良心在判断一项行为为善或恶时,它便是理智的行为。我们知道理智的第二个运作(判断)引领我们肯定或否定,例如:“这猫是黑色”(肯定),或“这猫不是白色”(否定)。当肯定或否定的行为牵涉到行为的善或恶时,这便称为“良心”。例如,当我和自己说,“我在说真理”或“我现在不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或“我正在在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夺取别人的东西”(盗窃)等等,这些情况我的良心正在行动。这些判断是良心的行为。 正如一个人可以误解或错判他人,同样,一个人也可以因为无知或错误而拥有错误或不当的良心。正如理智需要被培育和教育,同样,良心也需要被培育和教育。 文/文祖贤 译/吴志濠 本文转载自号角报,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
速食哲学┃什么令人更自由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们了解一些限制我们内在自由的因素:过度活跃的想像、无知、错误、强烈的情感如恐惧和愤怒,和软弱的意志。我们也谈论过,自由的能力能帮助我们超越这些限制。一个人因而能强迫自己从事一些他本人并不喜欢之事(如早上起床,仁慈对待令人讨厌或相处中令人厌闷的人,或从失败中振作等等),这些这些都是自由在人身上展现的标记。 当然,自由也有其自相矛盾之处:当我们选择的时候,我们限制了自己(的选择),但当我们限制自己于一个选择时,这预备了我们超越自己,意图突破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选择成为医生时,他限制了自己的选择,他限制了自己。但是,作出了这个选择后,他准备自己去救人。如果当初他没有作出这选择,往后他便不会有此能力。 正因为自由是“扎根于理智和意志”(《天主教教理》1731),这表示如果我们发展理智和意志,我们定能以更大的自由来行动:我们更能作出知情和明智的选择。当我们发展自身的思考的能力和意志的能力,这意谓恒常的把这些能力恰当的运用着。随着时间和经常的重复使用,我们形成了习惯,良好的习惯。这就是德行了——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我们更自由。德行是解放我们的。 例如,当一个人从别人身上听到或阅读一些事情后,在下定论以前懂得搜证事实,或当他会花努力梳理自己的想法时(参阅“速食哲学”第9至21篇),这人便学会了更会洞察别人对他说的话,他养成了批判性思考和明智之德,这为使用自由是多么重要呀。对比其它不会检查事实和依赖传闻、第一印象、怪念头、偏见、感觉或处事任凭直觉的人,这人很有可能更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如果这人能从(1)他的喜爱之物中有节制地使用它(节制之德)、(2)即使事情不容易但依然完成他的职责(刚毅之德)和(3)给予他人所应得的(正义之德),使能够从中坚强自己的意志,这人很有可能更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不单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这个大群体。 智德,义德,勇德和节德是人性四个攸关重要之德行(又称“四枢德”)。我们发展和获得人性德行的方式,和运动员从其运动项目中发展他所需的力量和技能的方式同出一辙。我们需要计划,频率,稳定和决心。 人性德行解放我们于自身本有的动物本能。它们使我们更像“人”,更成熟,更自由。一旦我们养成它们,我们便不会成为环境的受害者,“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为各种教义之风所飘荡,所卷去,而中了人的阴谋,陷于引入荒谬的诡计”。(厄弗所书4:4) 然而,为基督徒,这里还有更多。因为除了我们养成的德行外,天主还增加我们所拥有的。祂赋予我们恩宠,超性之德和从圣神而来的七恩。 但这些事情不会侵犯我们的自由吗?我们下次会回答这疑问。 文/文祖贤 译/吴志濠 本文转载自号角报,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
速食哲学┃什么因素能限制我们的自由
自由是“扎根于理智和意志”《天主教教理》1731。在人(有别于天使)身上,这两力量不能单独运作——它们也会被其它因素所影响。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因素。 无知或错误。无知与错误不同。无知是缺乏知识,是缺乏资讯。另一方面,错误是有缺陷的判断。无知是,例如,我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红或蓝;错误是我错判这红色的东西为蓝色的东西。无知与错误是理性的缺陷。我相信我们犹记得因无知或错误而下的决定,和它们所带来的苦恼。 无知或错误和坚强的意志。想像一架拥有强大引擎的车辆在晚上行驶而不开车灯。这里比喻一个拥有坚强的意志,却知识贫乏或判断有缺陷的人。(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混合体。 记忆力或想像力。我们先前见过我们的理智需要记忆力和想像力来获取知识,但有时候它们的行为“征服”了理智。人多么容易让他的好/坏记忆或想像左右他的理智,阻碍他对手上的事情作出客观的评估和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法。记忆为作出明智选择尤其重要,但理智也需要衡量它的价值。想像并不是坏事一桩,但想像力也要被理智带领着。 情感或感情。情感是我们由内部器官(尤其是记忆,想像和本能)因受到刺激而衍生的“动物 ”反应。强烈的情感经常源自清晰的记忆和想像。原祖父母在犯下原罪以前,他们的器官和情感能完美的受到控制。但他们的决定“如同天主一样”(创3:5)却改变了一切。因此,他们变得更像动物般,即由情感主导理智和意志。 软弱的意志。原罪削弱了原祖父母和其后代的意志。我们所有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软弱。即使在某些时段我们明确知道当下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例如:起床,处理一件苦差,或只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我们也能体验到这软弱。这些事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知识,而是因为缺乏意志。 恒常想像,强烈的情感和软弱的意志。这是死亡组合。软弱的意志在丰富的想像和强烈的情感所支配下,会阻碍一个人育成成熟和平衡的人格。这类人会容易被生活中的混乱弄得翻来覆去。他会成为环境中的受害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将来。最后只会一事无成。再者,这人因缺乏知识或判断上有缺陷,甚至不知道事情为何冲着他而来,和如何振作精神。 人的一生好比一场挣扎,一场“服役”(约7:1)。这想法不只包含宗教的价值,也包含人性的价值。它是一场塑造脑海的挣扎,一场锻炼意志的挣扎,一场训练(但不是抑压)记忆,想像,情感跟随理智和意志的命令的挣扎,一场成为自由和完整的人的挣扎。人是自由的一个征兆是他能强迫自己做出一些他知道是好的事情,即使他并不喜欢从事这事。 要成为完整的人,一个对象可供我们瞻仰——耶稣基督。 文/文祖贤 译/吴志濠 本文转载自号角报,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
伟人的召叫(9)──明智的人,步步谨慎
拉维·香卡是《生活的艺术》基金会的创办人,他忆述说:“摩哈玛·甘地(印度国父)乘坐火车前往大吉岭(印度某山上的车站)时…列车移动到山上,火车头的引擎突然跟车厢失去联系。故此,火车头继续前行,车厢则往后退。” “车厢内的人顿时出现恐慌,因为,此时此刻,生命游走于生死之间。列车随时与路轨分离…而他们正身处喜玛拉雅山呢。”
八十四天的囚犯生活,玫瑰经给我力量
来自叙利亚的穆拉德神父(Fr Jacques Mourad)所经历的,一点也不平凡。二○一五年五月,他遭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绑架,被囚禁接近三个月,最终成功逃离,重获自由,他形容彷如一个奇蹟,并认为是天主的手将他救出。
自然生育与人工受孕的分别
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和模样做了男人和女人,衪愿意他们二人成为一体;缔结了婚姻,让他们生活在乐园里;进入家庭生活,并赐予了他们生育繁衍的恩宠;两性的生育力。人本有的自然生育程序,在现今世代却有了其他取向,它们有什么分别呢?我们一同看看吧!
七个来自圣方济各.沙雷氏的小贴士 教你如何准备修和圣事
“孩子,无论你几时蒙了不洁,犯了重罪,都不必久所等待,苦其心思,手边既有取洁的清水,何不拿来洗濯?身边既有治病的良药,何不打开服用?”这一句来自圣方济各.沙雷氏的名著《成圣捷径》中。 这本书中有一整个章节教导信友如何“透过告解,悔过迁善”。这正好教导我们如何在四旬期中,透过修和圣事重回天主的怀抱。以下是该章节录的七个小贴士,帮助各位准备如何好好准备修和圣事。
回应前“停一停、想一想、祈一祈”
早两个星期,香港教区内有一番热烈的唇枪舌剑: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即兴发表了一句“天堂论”、主教汤汉枢机亦同场大赞林司长;不够一星期,汤枢机发表了一封有关考虑区议会选举指标的牧函,这几个“议题”都引起教内外不同的声音,即使有着同一信仰,大家不是引经句典、说圣经引教理,便是以教宗与前主教的话“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