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礼仪教义

礼仪┃圣伯铎及圣保禄大殿奉献庆日

  11月18日是我们教会纪念祝圣圣伯铎,和圣保禄大殿的日子(The Dedication of the Basilicas of St. Peter and of St. Paul)。 梵蒂冈圣伯铎大殿由兴工至完成(1506~1626年),历时一百多年。她于1626年由教宗Pope Urban VIII宣布为教会的庆日。 大殿的构筑年代(16~17世纪)正是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挑战至钜的年代;教会于1517年的再次分裂,基督教(Prostant)崛起,大大的伤害圣教会的合一。而1544年基于护教决心而创立的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正是圣神护佑这受创教会的明证。展开世界的近代史,天主教的影响力无所不见,此地就是她的中心。徒步于大殿中、广场前,正像阅历一幕幕活生生的历史。她随着时代重重考验而屹立不摇、经过两千多年而历久不衰,这正是天主圣神的具体工作,也是我们与祂配合的结晶。 本文转载自方济会思高读经推广中心,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

你说怪不怪

一年冬天,有个村子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所有庄稼被毁,村子一片狼藉,村民们挨饿受冻,真是可怜至极。 有个慈善家,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动了怜悯之心,决定要亲自前去救济他们。他叫他的手下人带足了粮食、食油、净水、衣服,被子等必需的东西,他和他们就直奔那个村庄。

关于复活 Ⅱ

半年后,小伙子高考又落榜了,他来到山上责备神灵说:“我给你提着供品,你为什么让我落榜?”神灵一挥手,小伙子看见乞丐的尸体。神灵说:“你见死不救,连乞丐都不帮助,我凭什么帮助你?”神灵一挥手,小狗的灵魂出现了,吠叫说:“我只求毛毯的一角取暖,你却踹开了我,神灵为什么要怜悯你?”故事先讲到这里,情节请大家反思?

关于复活 Ⅰ

宁夏教区的李晶主教,在巴盟教区弥撒中的道理说:复活期八日庆典,中国人见面互相问候:吃了吗?忙什么?在哪发财?西方国家在耶稣复活八天内的互相问候:耶稣复活了,这是真的,阿肋路亚。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今天的读经与福音。

四旬期第一主日:成为与永生相称的人 Ⅱ

取自《伯多禄前书》的读经二,是我们每次念《信经》时宣誓的信仰。伯多禄宗徒给我们指出天主在耶稣基督内更新一切的事实;耶稣基督经过一次性的死亡而战胜了死亡,祂不只不再死亡,反而享有永生的光荣,坐在天主右边,万物都屈伏在祂权下。《智慧书》在解释诺厄的得救时说:“不义者在愤怒中背弃了智慧,遂怒杀兄弟而自取灭亡。因他的缘故,洪水淹没了世界,仍是智慧指引义人,借着贱价的木材,拯救了世界”(智十3-4)。

四旬期的精神

四旬期开始,我们再一次进入准备迎接踰越奥蹟的时期,认识“四旬期精神”更能帮助我们做更妥善的准备,然而要认识“四旬期精神”则不可忽略四旬期在历史中的演变,方容易把握其精髓。以下是罗国辉神父《踰越》一书中有关四旬期的摘要。

春节与四旬期的和谐 II

与中国的过年传说相比,那经受考验,期待救赎的以色列人,不正像受到怪兽的危害,并渴望平安和幸福的人们吗?而耶稣就像那位智者,三次击退了怪兽–恶魔,把平安和幸福带给了人们,使他们可以过上”恩慈之年”。正如中国人在过年时要祭祖,耶稣在旷野里也”祭”过祖:作为第二亚当,耶稣同样经受了第一亚当所经受过的诱惑,但他胜利了;作为法律和先知的成全者,他也在旷野里度过四十昼夜,就像梅瑟曾为领受天主的法律在西乃山上等了四十昼夜(出24:18),厄里亚为与天主相遇亦走了四十昼夜(列上19:8)那样,但耶稣超越了他们。因此,耶稣的”祭祖”不仅仅是慎终追远,还是继往开来。我们基督徒也应该把这层新意赋在祭祖行为上。

礼仪┃圣母升天节

“圣母升天节”应是在巴勒斯坦地区,第一个每年开始敬礼圣母的节日。在一篇西元529年由Theodore主教(Bishop Theoodre of Petra)所写的颂辞上,提到巴勒斯坦地区的隐修士每年均举行庄严隆重的仪式,敬礼圣母。纪念仪式上没有指出确实日期及详细情形,却提到是为了庆祝“圣母安眠”。教会传统上将这一日定为8月15日。 每年一度的圣母敬礼很快就流传至全东方教会。西元602年时,毛里求斯(Mauritius)皇帝宣布这一日全国均放假一天,加以庆祝,并正式定名这一天为“天主之母安眠日”(Koimesis Thotokou)。第七世纪时,罗马拉丁教会立刻跟进,开始以同样的名称敬礼圣母(Dormitio Beatae Mariae Virginis)。 在每年敬礼玛利亚“安眠”的同时,旧传统依旧盛传玛利亚的身体并未腐烂,而是在埋葬之后,因着天主的大能,神妙地立刻与灵魂结合升天了。第八世纪开始,罗马拉丁教会将这一天改为“圣母升天”节(Assumption)。 圣母升天的事蹟起源自古老的传说,虽圣经历史上并无记载,却逐渐成为普世的信理。在一切说法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一篇引自约749年时,圣达玛森‧若望(Saint John Damascene)讲道词的文章(这篇乃由不知名人士附加而上)。文章中提到,东罗马帝国马尔强皇帝(Marcian,450-457)和布加里亚王后(Pulcheria)请求耶路撒冷主教在451年加采东大公会议结束后,将玛利亚的圣髑带回君士坦丁。据说主教如此回答:“玛利亚在宗徒的环伺看顾中去世。圣多默要求打开她的棺木时,却发现她的棺木是空的,因此宗徒论断她的肉体已经升天。” 虽然这段传说并非出于圣达玛森‧若望,然而他的另一篇讲道词中清楚地表达了圣母升天的道理:犹如大自然界将发生的一切,妳那神圣又喜悦的灵魂,与受祝福且无玷的身躯分离了。虽然身体被埋葬,却没有腐烂……妳那最纯净无暇的身体并没有留在泥土里,而是升天了。圣母,母皇,妳是天主之母。 基督宗教国家对圣母升天的敬礼于中世纪之初即开始举行,直至基督新教形成为止;然在天主公教中却直至今日。另外两个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事件:“圣母安眠”、“圣母在天受荣冠”也一并包含在这个节日中,一同庆祝。 1950年11月1日,教宗碧岳十二世(Pius XII)颁布《钦定圣母升天》诏书,在《广赐恩宠的天主》(Munificentissimus Deus)宪章中,正式确立圣母蒙召升天的信条:“无染原罪的天主之母”,卒世童贞玛利亚,在完成她的尘世之旅后,灵魂肉身一起被提升至天国的光荣里。”碧岳十二世并非建立一条新要理,而是肯定早期基督教会的信仰,宣布此一道理乃由天主所示,透过宗徒为中介而流传下来。这个节日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醒我们,圣母也参与了耶稣救赎普世的工程,她在天使领报时所表现的坚强信德,正是天主的计划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时刻。我们庆祝圣母升天,同时也勉励自己学习玛利亚的谦逊自持。  

1月29日圣王炳(乐伦)传道员殉道

St. Lorenzo Wang Bing 天生异人行异事 笃信真神更不同 王炳面丑体高大 目光炯炯脸紫红 门牙外露额突出 头发漆黑鼻准隆 外貌狰狞似恶煞 内心仁厚如圣雄 探望病患不避险 送终安葬是先锋 众称善人世尊敬 熟记要理神业工 父母俱因教难死 胞姊妻舅流徒终 一心为主乐殉道 勇者不惧建大功 省城遵奉神长命 偏远小县东南行 传教常受奔波苦 讲道时蒙恩宠荣 一百余人皈圣教 十多家庭信主诚 毛口小镇遇旧友 卢廷美君最热情 林昭贞女愿协助 筹建经堂三人盟 王炳捐银并打桩 荣主圣地指日成 日光初现乌云至 愚氓掀起反对声 恶棍赃官互勾结 残暴知府动刀兵 捉拿圣徒升堂问 如审叛贼五刊横 侃侃详谈救世理 无知狂夫起无名 推出斩首一句话 冤杀无辜天不平 十三被捕十四斩 公文未曾到北京 毛口场外大树下 三人同时作牺牲 斩后众见光球现 红白光球空中迎 两道红光迎男士 一道红光迎女卿 世人糊涂少是非 天国迎宾亦分清 为主捐躯天怜悯 立升天堂享永生 莫谓升天无凭据 光球奇蹟众人惊 事后合葬贵阳地 至今坟墓成圣城

基督徒的朝圣 Ⅰ

朝圣是最古老的一种宗教行为,大多数宗教都有朝圣的习惯。朝圣者一词源自拉丁文”peregrines”,意为”外国人”、”旅行者”,即是到外地(圣地)旅行的人。事实上,朝圣不仅是个宗教行为,还是个十分人性的行为,是人出发去寻根的表达。今天人们去参观历史遗址或名人故居的作法,就是类似于朝圣的行为。 基督徒所寻的根,是”万有真源”,其寻根的历史极其久远,可以追溯到旧约时代。以前的朝圣者大多是单个徒步出行,或为规正目的,或为净化身心,或为悔改补赎。

礼仪┃圣多默宗徒庆日

一提到多默宗徒,立刻让人想到的就是“用手探看基督复活的人”。多默,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狄狄摩)中都是“双生”之意,看来多默是双胞胎,但我们并不清楚另一位双生子是谁。 多默,是基督在世时亲自拣选的十二宗徒之一,在三部对观福音(玛窦、马尔谷及路加福音)中,提到多默之处不多,但是若望福音,却给我们留下认识这位宗徒的一些重要线索。 当拉匝禄死后,耶稣要到伯达尼去复活他,以彰显天主的光荣,门徒们却担心当地仇视耶稣的人会杀害耶稣,极力劝阻,但耶稣执意前往,于是,多默勇敢坚毅的鼓励其他宗徒们说:“我们也去,同他一起死吧!”(若11:1-16) 最后晚餐时,基督预告他将先去父家为我们预备地方,并再来接我们时,多默替千秋万世的基督徒询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主!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会知道那条路呢?”于是引出耶稣铿锵有力的自我昭示:“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若14:1-7) 最被众人所熟知的,便是多默对基督复活的怀疑了。基督在复活的当晚,就显现给门徒,当时多默不在场,因此态度十分保留:“除非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膀,我绝不信。”而八天后,基督再度来到门徒中间,并让多默用手指试探他的钉孔和肋膀。多默因此发出了新约中最美丽的信德之言: “我主!我天主!”,宣示了基督在“圣言”、“默西亚”之外的另一重本质身分。基督并且借机教导:“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19-29)。 而基督在海边显现,与宗徒们共进早餐,并在餐后三次询问宗徒之长伯铎是否爱他,且托付他任务时,多默也是现场的见证人(若21:1-23)。当多默和其他宗徒一起亲见耶稣升天后(玛28:16-20),又一起领受了圣神(宗1:12-14,2:1-4),并如耶稣所吩咐的,往普天下去传福音! 当宗徒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的时候,有一些证据显示多默宗徒到的地方是印度。早在大约第二世纪叙利亚的《宗徒的教义》一书中,便提及多默宗徒在印度写的信,和其他宗徒在各自的传道地区写的信一样,在各教会内被宣读。四世纪时,教父Ephrem 写的圣诗中,清楚陈述多默在印度殉道,并埋葬在那儿,以及在印度显的奇蹟。圣安博(Ambrose) 主教在四世纪时也曾提及虽有高山阻挡,多默仍去了印度传教。Tours的国瑞主教也曾说圣多默宗徒在印度受难。东方教会的圣人殉道传更是记载着:七月三日,圣多默宗徒的遗体由印度转送至中的小岛Chios。 1258年,又由船队送至意大利的Ortona。1556年土耳其舰队攻陷Ortona,圣堂全毁,所幸圣髑无损。葡萄牙人和Mylapore主教分别于1523和1729年再度挖掘Mylapore的多默墓,发现部分遗髑。教宗保禄五世在十七世纪重申Mylapore为圣多默安息地。1984年,圣多默的遗髑漆封在棺中。香港青衣圣多默堂在1997年由Ortona 请回一小节圣髑,供奉在新圣堂中,供教友尊崇。 香港青衣的圣多默堂,1999年刚落成,颇有值得深思、借镜处。圣多默堂的两扇大门上,有十六幅铜画(四行、四列),包括三大主题。居中的两行是救恩史。左扇门由上而下各画幅是:预报救主基督道成人身、基督的诞生、死亡、复活。右 扇门则是:多默认主、基督升天、圣神降临、多默殉传道。传说中,多默在逃避当时统治者Mahadevan朝臣的追杀期间,在圣多默山(亦名 Big Mount)面对他自己刻在石头上的十字架祈祷时,被追杀他的人由背后用长矛刺死(这是为什么圣多默的像中,常见他一手 拿长矛的原因)。因此,这幅铜画中,在多默殉道的血滴下的土地中,有一粒种子,正是:“殉道者的血,是福传的种子”之意。 左扇门居左一行的主题是教会在中国。自上而下的画幅是:与印度多默信徒团体甚有关连的叙利亚景教,辗转在唐朝流行于中国,这极可能是基督信仰首次进入中华文化;利玛窦儒冠儒服,在中国传教,是教会本地化的先声;1926年,六位中国主教,在罗马接受教宗碧岳十一 世的祝圣;中国历代殉道者在主内安息,也为中华教会带来蓬勃生机。 右扇门居右一行的主题则是教会在香港。四幅图分别是:首任宗座代牧高主教;其后的白英奇、徐诚斌、李宏基三位主教;现在的胡振中枢机、及陈日君、汤汉两位主教;(注)天主教会在青衣、在香港的展望。 于是,当信友进圣殿大门时,已然清楚救恩史的主要内容,以及天主的教会在斯民斯土中的传承和角色。 一进大门,在入门处,立即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十字形、凹陷在地下,可以浸洗的圣洗池。池底,以金色彩石镶嵌成多默的十字架,有 活水不断涌出。洗礼时, 候洗者由进门的一端步下十字形圣洗池的台阶,浸入水中,表达与基督同死,再由另一端步出圣洗池,表示与基督同生。之后,进入上主的圣殿,与天主子民共融,并一起偕同基督,祭献自己。在十字架的一个角落,尚有一突出的高台,也有活水涌出,这是为教友们进堂时沾圣水方便而设;若面积大些,再配上温水,也可以为婴儿做浸洗用。每次当教友进堂时,在圣水台上沾圣水画十字圣号时,便会忆起自己的洗礼,以及洗礼的意义,和自己接受洗礼时所伴随而来的使命。 在洗礼区,圣堂大门的内侧外围,有巨幅的彩石镶嵌画。画的左侧是旧约梅瑟带领以民出埃及、过红海的救恩事件;右侧是新约中,耶稣在约旦河接受洗者若翰的洗礼。门的正中上方,则是三位一体的天主。由圣三散放出的光芒,连结了新、旧约中这两大救恩事件,而在其下举行的圣洗圣事,也呼应了这两桩事件。在画幅下端的水面上,有几艘帆船正在行驶著。船,一直是教会的标记;在此处,也同时是香港的标记,因为香港在发展之初,原是一小港口,港湾中常见这样的船来来去去。这几艘船,同时彰显了普世教会和地方教会的双重意义。 在洗礼池的上方,还有七扇表达圣神七恩的彩色玻璃天窗。清楚看出洗礼与坚振的关连性及意义,并且,正表达出洗者若翰曾经说过的,基督要用圣神和火施洗的精义。 与洗礼区的彩石壁画遥相呼应的,则是圣堂前方正中央,多默伸手探看基督肋膀,并明认基督是天主的巨幅彩石镶嵌画。画中基督和多默四目交接,相对凝望。师傅对徒儿的包容、接纳,徒儿对师傅的谦诚、崇敬,尽在不言中。整片画幅,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动态的,仿佛基督在七彩的旋风中来临,向多默及我们显示他是我们的主,天主!并一手指天,指向圣三的光荣。 在巨幅镶嵌画像之下,是大理石镶金的祭台和读经台。两者颜色、材质、风格皆相同,很能表达出二者在圣体圣事中是双重圣筵的两大餐桌,彼此呼应、关连的特质。在祭台的面上,也有一个和圣洗池底相同的圣多默十字架。十字架立在莲花座上,在十字架的顶端,还有一只雀鸟,象征圣神。 在祭台下方的位置,有一间圣体小堂,供奉著圣体,让人朝拜,平日也可以在此举行感恩祭宴。堂中同时珍藏着圣多默宗徒的圣髑,供人敬礼。在圣髑小盒上方的墙柱上,挂著一幅圣像(icon),复活的基督居中站立在象征天国光荣的彩色光圈中,圣母侍立在左,圣多默侍立在右,都朝向耶稣基督,并向人指出他是救主、天主。 大圣堂的左侧,是一片玻璃窗。窗外的高楼房舍,尽收眼底。当天主子民在此团聚、擘饼的时候,眼中所见、心头所念,不离所存身的世界。更可以体会到在祭台上的祭献,和生活中的祭献是分不开的。我如何建树这个世界、爱我的邻人,便是带着什么样的生活的祭品,来到天主台前。 当人走近门、通过门,进入上主的圣殿,整个圣堂的氛围,都可以帮助人朝拜上主、与主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也同时记得世界,愿意担负使世界更加美善的使命,在离开圣堂的门时,能把在门内得到的恩宠化为有力的行动,毅勇投身人群,以血肉、生命,换得信仰种子处处洒落,福音精神时时显扬。香港青衣圣多默堂的丰富内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主教、礼仪学者、教区相关行政单位、建筑师、艺术家、堂区神父、教友……,都一起参与建堂工程。他们反省整个救恩史、回顾教会在中国和香港的步履、并探寻圣多默宗徒传福音的足迹。他们大力邀请适当的专业人才一起合作:圣堂中的几幅彩石镶嵌画,就是正在意大利米兰学艺术的北京年轻教友张其凯所构思、设计、制作。在我们面对欧美气魄非凡或美丽精致的圣堂赞叹不已的时候,我们看见,在华人教会,也可以有叫人流连忘返、与主深契的天主家园。这给我们无限鼓舞!只要我们愿意,也能经过学习、反省、祈祷、默想与合作,营建暨符合梵二礼仪精神,又能激励、圣化人更活出基督面目的圣殿来。台湾有一些圣堂正在整修,921大地震后,更有许多圣堂亟待重建。也许,这正是一个契机,只要我们愿意多花一分心思和努力,就可以在废墟中重建更能引人与主相遇的天主的家,好让我们在其中,跟圣多默宗徒一起,欢乐崇敬的朝拜我主,我天主! 注:盖堂当时,胡振中枢机是香港教区正权主教,陈日君枢机当时是助理主教。 本文原刊载于2000.07.09/16,《台北教友生活周刊》2364/5期12版 本文转载自天主教辅仁圣博敏神学院礼仪研究中心